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徒制是传承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技能的有效途径,学徒制的职教功效是毋庸置疑的,推行现代学徒制必须创新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借鉴国际"学徒制"经验教训,思考国内学徒制困境案例,另有一条可供行走的职教蹊径,构建"厂中校",在企业招生、办学,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认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模式,政府配套合适政策支持,实施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相似文献   

2.
徐逢春 《大众科技》2021,23(3):104-106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和"三教"改革是当前我国职教改革的两大重要举措,"三教"改革有利于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整体机制的构建.文章通过阐述以"三教"改革规范性、综合性和联动性特征推动现代学徒制整体机制的构建,认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双主体"育人的优势,创新突破了"三教"改革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三个核心问题.两大举措共同合力,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延续和发展,是企业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本文介绍了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现代学徒制特征和运行模式,提出了国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授课,双身份学习,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是德国学徒制的表现形态,堪称为现代学徒制乃至职业教育的典范。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德国现代学徒制已经相当成熟,拥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基本教学培训框架、培训条例与框架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各司其职地开展教学与培训任务,并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考试与资格验证制度,这也将是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赵方  郑小梅 《科技风》2023,(27):50-52+12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职业院校抓住机遇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文章从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现状、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难点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并在本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进行了实践,研究成果提供了实施现代学徒路径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成为很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材培养的重要部署。我国近几年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成为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瓶颈一条重要探索途径。本文针对听障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分析听障生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现状及问题,探索现其在听障生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17)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大力推行的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评价模式是该模式下重要的一环,现代学徒制及评价模式是什么,国内外现代学徒制评价模式发展现状,现代学徒制下汽修专业评价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加大力度探索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而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教师和师傅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传授知识和技能,把教学场地和实际情境融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我校工美专业的学徒制的具体做法,探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学徒制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从试点情况看,现代学徒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即校企"合同关系"形式化、招生招工模式难以抉择;校企共建的双导师团队建设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缺乏保障。其成因主要是校企"双元"主体育人运行机制不畅通、教育主体身份认同模糊或缺失、教师资格标准与双导师团队建设困境突显、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完善。为完善与改进现代学徒制,本文对这些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精髓是将学徒制理念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本文从现代学徒制在电子实习教学中实践的意义、过程、反思等方面阐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陶晓峰 《百科知识》2021,(21):80-82
1+X证书试点工作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一项重要改革,"1"是指学生获取的学历证书,"X"是指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试点工作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多渠道就业.目前1+X证书试点工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将1+X考证内容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将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相融合,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16)
现代学徒制作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升级。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的现代学徒制在我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在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之上,加深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改规格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各职业院校都在进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而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教学督导,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加以阐述,并对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督导工作如何体现其实效性进行了初步探索,对督导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不断进步发展,装备制造业人才紧缺,社会企业对职业学校制造类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量变大。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非常重视。职业学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现代学制试点的推进,明显提升了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学生对口就业率逐渐增长。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分析和研究,重点研究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构成,进一步深化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成了《机械制图与CAD》课程设计、课程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探索,英国现代学徒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如学徒制管理的专门化和系统化,企业主导制定新的学徒标准,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和法律支持,及时调整学徒制改革动向,借鉴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满足当前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革新产物,是避免技能培训与实际应用脱节的解决办法。因此摸索适合中职类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形成具有中职类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实践模式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和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提出适合本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从而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融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双创"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社会培育素质高、技能强的"双创"专业人才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提升人才培育实效方面有显著作用。因此,研究"现代学徒制"与"双创"教育教学内容融合很有必要。该文首先梳理了"现代学徒制"与"双创"人才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次,对目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双创"人才教育的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项目性质的教学为例,从课题导向、教学内容、教学知识架构、课程设置、教学阶段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两种教育教学内容融合的具体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石丹 《科技风》2014,(8):220-221
在职业教育中,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就是学徒制度。这种制度有很明确的记录,在中国、希腊、罗马等国都出现过。他是一种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传授技能的方式,一般为以口传身授,是职业教育的古老遗产。随着如今科技的发展,大力的推行学徒制度是可以适当的缓解社会压力的,从多方面解决经济技术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在取得一些成绩的今天,学徒制也出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所以本人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分析、比较,对学徒制的管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有效地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属于基础课程且比较重要的公共课程数学课的分量逐渐减少,笔者就以现代学徒制的基础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以期能够为基础课程改革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