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学校德育的低效局面一直以来备受诟病,德育形式单一、知行脱节是其重要原因,如何才能走出德育困局?笔者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感化后教化,先"动之以情",继而"晓之以理",最后"立之以德",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要解决品德课育人形式单一的问题应从校本研究入手。比如,将感恩文化与品德学科相融合,在感恩文化系列活动中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并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的前提下,再在品德课上唤起回忆和体验,再结合道德标准进行理性引导,通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践与建设中仍有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慧峰 《文教资料》2013,(16):117-118,138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道德困境的外在表现,揭示了道德困境的本质特征,并从提高德育认知与思辨能力、切实创新德育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道德评价等多维度寻求走出道德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学校案例的分析,透视学校德育困境现状,认为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遮蔽了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6.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具身德育新理念提供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品质,规避"知行脱节"现象,有效促进大学生道德能力的生成,探索运用"道德困境讨论"模式,实现德育课堂教学主体、学习方式、教师能力方面的教学改进,并结合真实的教学语境,从道德困境故事的质量、道德气氛的营造及道德冲突的推理形式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运用要则。  相似文献   

8.
刘峻杉 《中国教师》2011,(13):40-41
<正>长期以来,一线德育工作者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理念困惑。这既是由"德育困境"导致的结果,也是德育实效性受限的重要原因。用一个最简短的问题来表述当前德育实践理念最常见的困惑,即"道德可教吗"?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西方从苏格拉底时代已经开始,而在中国文化中,也可以追  相似文献   

9.
在对大学生道德现状和高校德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德育困境的症结在于目前高校德育停留在道德认知教育阶段,不能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道德情感,并提出高校德育的出路是从道德认知教育转变为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近年来困扰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脱节是其症结之一。本文结合高校德育现状,以强化道德实践为突破口,以促使道德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品行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深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看学校德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脱节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时存在偏重认知而忽视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的指导。因此,学校德育的改革要转变教育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相似文献   

12.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任何学科都有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历史学科以它所承载知识的厚重、人文资源的丰富,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职历史课,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应重视利用自身的史学价值,并结合时代精神与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使命感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有德目主义、渗透式和跨学科三种模式,其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教育、普适性价值观教育和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教育.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学科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要选择适切性的实践模式、珍视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价值,并且要在全球化视野内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5.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简要阐释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加坡是近20年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国家,其通过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和在社会上开展各种以提倡儒家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化活动,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在对新加坡推行家伦理进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对我国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申卫革 《教育科学》2012,28(1):17-2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德育纲要、德育课程标准、德育教材而体现,我国当下的德育改革扭转了传统德育的成人化倾向。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以及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分析,反思了我国当下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从教育的本源和目标、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评价的方向性改变和实现教育评价的转变路径四个角度,探讨成己成人的教育本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以及由注重排名转向五育并举的方向性转变。详细介绍了新时代落实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新路径,阐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的可贵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的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1):129-13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入世后我国进一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功利化;在方法上重认知、轻实践;在主体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途径上单一、缺乏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德育模式的产生。中学德育的整合模式以其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扬弃以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三级整合体系,从而丰富德育理论,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如何将不断深化的道德教育理念与高校的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要做到体现时代特点,改进和完善大学德育教育,教育者在观念上首先要做到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伟大"走向"平凡"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