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是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一种教学实践形态,其以现代知识论为导向,以思维发展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的价值为身体在场的发现与转向,教学过程的完整与重塑,学科特质的嬗变与彰显。  相似文献   

2.
科学注重学生兴趣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主导了小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做思共生,是探究模式的升华,源于"做中学",即做和思的过程。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科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做与思进行完美结合,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方法,倡导儿童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学习科学。常规的思维训练或学习,被称为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而"具身"则是心智,也是一种身体的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实现"离身"到"具身"的嬗变,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的学习活动是外显过程与内隐过程的统一,传统的教育与学习理论只注重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外显学习过程,却忽视了普遍存在的、无需耗费认知资源的高效内隐学习过程。本文着眼于内隐学习并试图对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出探讨与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探究,探究即为"动脑又动手,手脑相结合",动脑体现的是"思",动手体现的是"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个体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共同发展。在课堂探究中教师应有意识"还原"知识获取的"自然途径",为学生的"做"创设情境,再现"探索未知"到"发现真知"的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探究价值。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引导,不能有效地创设,势必就不能激起学生深度的"思",缺乏了"思",  相似文献   

5.
科学探究不单是实验探究,它不仅具有外显的可操作的实践性特征,更伴随着内隐的深刻的思维活动过程,即具有思维活动的认识性特征。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探究是探究者在对未知领域进行认知时的一种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6.
一、遵循教育规律,培养"三动"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其认知规律简述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儿童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他们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形象性,要达到丰富学生感知、发展思维的目的,只动用视觉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联系起来,把形象思维推向抽象思维,完成认知的基本规律:从感知形象发展为形成表象以至逐步抽象的过程。二、优化教学过程,强化…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鼓励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世界,注重实验的有效性,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进行主动探究。一、实验之前明晰方案俗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设计方案是内隐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外显的动手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8.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由于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规律的主人.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9.
拉弗德教授认为,思维是一个“想象---物质”的混合体,不仅仅出现在大脑中,也通过并呈现为言语、身体、姿势、符号和工具的协调。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除了画图、列表、列式、表述等思维表征方式外,引导学生借助线条、符号或文字进行的“标注”活动,同样是学生参与符号化过程和认知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会对内隐数学思维活动的直观可视化和具体流程化的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从内隐到外显、从无形到有形、由模糊到清晰、由局部到整体、从无序到有序、从有意识加工到自动化加工,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数学理解力和思考力。下面就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是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手脑并用,同向共进,以做促思,以思导做,进而提升科学教学的品质。本文剖析了“做中学”实践中动手与动脑的心智价值,分析了动手与动脑在时序排列上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正确运用动手与动脑的实践策略,对“做中学”项目的有效实践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研究者对人类心理思维解读的不断深入,认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经过历史之河的洗礼、剥蚀、濯涤,积淀成支撑文明的柢柱。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发展,是内隐和外显的认知机能结合。面对依然存在的认知结构的进步之阶是什么?内隐的机理是什么?何为内隐学习的本质?及以往散释的理念存在的模糊性和笼统性。为此,本文从理论上对认知结构内隐学习和脑(神经)科学进行有机的整合,试图对认知结构的构建与内隐学习的联系作出渗透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隐认知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仅仅重视外显认知的单一局面,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认知系统的多重性和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角度.当前的内隐认知研究广泛涉及了感知、记忆、语言理解、规则抽取、动作技能、情感反应等多个方面,揭示出内隐认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有研究指出,内隐认知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中均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内隐认知将有助于促进认知效率的提高以及认知发展,并可为外显认知功能受损个体的功能康复带来希望.进一步揭示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联系与促进问题,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本质及促进人类认知发展与认知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眼观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实验符合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心理特点,适应小学生基于动作感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认识发展规律.现代教学观也认为,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实验恰恰表现为一种过程,实验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外显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丰富和完善实验教学,无疑对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做思共生”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小学科学“做思共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并结合深度学习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能够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小学科学“做思共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是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小学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1、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现代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通常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其中,“动作”或“…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组织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动脑,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动手,掌握探究的技能;进而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和探究能力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革玲  梁桂 《广西教育》2010,(21):55-56
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由于内隐机制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果在外显教学前有一定量的内臆知识做基础,就可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根据内隐认知理论,中职教学应注重直觉思维的培养及心理表象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隐性课程设计,重新思考中职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内隐学习理论在我国已逐步走向多领域应用,同时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一些思考和变革.在传统钢琴教学中,主要倾向于采用外显学习进行动作技能训练,本文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钢琴学习中内隐性的存在,对内隐学习理论为钢琴教学带来的思考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20.
内隐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引入教学设计中,就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内隐学习的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创设有利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协同作用的认知参与情境,创建有利于学生行为参与的内隐学习活动,也就是要活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