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上海市高中《生物》第七章“生物与环境”之后有个课外实验“平衡生态系统的建立”。那么如何通过这个实验,既要在教学中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要求,帮助学生复习生态部分的内容;又要对学生加大生态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创设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各有一定的比例)。并使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一般地说,我们的学生比较容易感知贴近生活的知识,难以感知探究性知识,因此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应该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浅显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切入点,一方面学生对生活常识渴望了解会使其产生探究的动力,另一方面生活常识对生物学理论的验证,更加深了其对抽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历届各省市的生物高考题,往往既是考查学生的生活常识,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许多生活常识的人,做生物题时容易有优越感,能比较快捷地从题干中理出头绪。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活探索显得十分重要,以下是个人的一点实践所得,愿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将部分教材中较难理解的内容在课外科技活动时间补充生物课外实验,发现这一举措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对生物学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举例如下:在“动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蝗虫的血液循环”,课文中讲到:“对于足易断的昆虫、虾、蟹等动物,这件循环是一种保护性适应,它的血压低、血液流速不快,可免于过度的失血。”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比较抽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发动学生在课外捕捉蝗虫或其他足易断的昆虫、虾、蟹等,拉下它的…  相似文献   

4.
1 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中的内容。该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整节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理解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学生通过学习,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能够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状况,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历年高考中“光合作用”板块相关内容均为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教师选用了“死亡符中有生命吗”这样一个生物案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性地思考,合作讨论,清晰、完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使教学的知识、情感、能力目标都落到实处。另外,为适应社会生活对生物学的要求,最后设计了2个开放性的作业,一个是“调查影响本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环颈雉生存的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地球表面所有的地球化学作用都受到地球上存在的生命的影响,地球生命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并影响着地球环境.由哈佛大学的H.D.Holland和耶鲁大学的K.K.Turekian主编的<地球化学论文集>第8卷<生物地球化学>从早期地球的演化过程和生命的诞生开始,以元素和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以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为对象,以化学元素和物质在大气圈、海洋圈和陆地中以及在它们各圈层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主线,论述了地球生命对表生地球化学的影响,特别关注和强调了当前人类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并对C、N、S、P等一些重要生命元素在各个"库"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行了全面阐述,介绍了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在元素及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作用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生物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尊重和珍视生命.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9.
“反思创读,多重循环”是对“理解教育”教学模型的概括。该模型以“反思创读”为中心,构成了“三循环”,即课内循环、课外循环和课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循环。不同的循环有不同的步骤。以数学教学为例,阐述该模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联系教材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生物学的不少理论知识,单调而枯燥。教师在授课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介绍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做到寓教于乐。如讲鞘翅目昆虫时,教师提出“花大姐”、“花媳妇”等俗名,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学生兴趣盎然。   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在教材知识的传授中,一些相关课外知识的引入,能拓宽学生的认识空间和思维空间,为其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服务。如讲授脊椎动物类群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