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向阳 《现代语文》2001,(10):24-24
高中语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一册90页《鸿门宴》中有这样的句子:‘‘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王之’。”课本对“王之”的注释是:“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这里显然是把“王”看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即“做王”。  相似文献   

2.
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话:“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般的教材和资料都把它理解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这样解释的根据就是句子中的名词有“意动用法”,采用标准的表述格式就是:“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单独看这样的语法格式表述,似乎与句意对应,也可算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例1和例2。一、复习旧知师:生活中常遇到两个数量比较的问题,和谁比,就把谁看作单位“1”。例如,哥哥的年龄比弟弟的年龄大。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生:把弟弟的年龄看作单位“1”。)弟弟的年龄比哥哥的年龄小。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生:把哥哥的年龄看作单位“1”。)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甲)的3倍。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反过来,学生(甲)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又该把谁看作单位“1”?教师: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请你说出列式的依据。〔评:从生活实例出发,…  相似文献   

4.
在解小学应用题时有很多问题与选用单位“1”有关。正确地运用单位“1”是解题的关键。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而定的。有时是把整体看作单位“1” ;有时是把部分看作单位“1” ;也有时把非问题类别看作单位“1”。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一、把整体看作单位“1”例1 ,学校义务修整一段路 ,第一天修整了全部的40 %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整了2.5米 ,第三天修整了25米。这段路长是多少米?解 :把这段路看作单位“1” ,那么第一天修的是40 % ,(1 -40% -40 %)是第三天修整的与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整的和。所以 ,算式为 :(25 +2.5)÷(1-40% -40 %)=27…  相似文献   

5.
冉乃彦 《今日教育》2007,(11S):32-33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只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管理人的方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曾几何时,偶有“谐音”的广告词,未必雅致,倒也有几分新鲜感,犹如一头毛驴跑进了大都市的广场,好歹惹人笑笑。后有东施之辈趋之若鹜地效颦,眨眼之间“谐音”已经泛滥成为“邪音”,把汉语成语、词语糟践得一塌糊涂。怎不令国人痛心疾首! 比如:某妇女卫生市厂把“心血来潮”谐成“新血来潮”;某饭锅厂广告把个“大吃一惊”谐成“大吃一斤”;某药厂广告把“刻不容缓”谐成“咳不容缓”;某明目器广告把“一鸣惊人”谐  相似文献   

7.
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后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主体”的交往、对话过程。这二者其实都存在偏颇。交往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过程,科学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了对现代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5.0710710……”是循环小数。有人说,能把它看作是纯循环小数,写作5.071,也能把它看作是混循环小数,写作5.0710。这种把一个循环小数,可以看作纯循环小数,也可以看作混循环小数的说法是错误  相似文献   

9.
“音乐语言”之说虽已广为习用,但人们仍不习惯于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语言。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建筑似的“纯”艺术,有人把它看作为一联串不可名状的“符号”的堆积,即便是认为音乐是某种语言的人,也觉得它是一种不明确表达具体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象征性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因此,所有用口汇语言或文字语言去解释音乐形象的尝试,都常被看作  相似文献   

10.
邱石 《教育艺术》2006,(11):35-35,34
王海曾经被众多媒体冠以“打假英雄”的美名。自从1995年3月25日,22岁的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二楼开始他的“打假”生涯之后,“王海现象”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王海一夜之间成了名人,“打假,索赔”也在一瞬间成为流行词汇。但许多人没有想到,被媒体炒红的“打假英雄”王海,后来会被炒黑炒糊,甚至被炒成“黑吃黑”的市井无赖。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句中显然有词的活用现象。究系哪一个词活用,课文未明确注释,而该课练习第五题,却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二句“跟一般的文言句式有什么不同”。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之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该题提供的答案是:“‘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持此种观点的资料或习题,还有一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2.
自1988年4月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概念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简单的评述是有意义的。目前,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条路径进行研究的:其一,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文艺学、美学学科研究的新兴亮点;其二,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新现代性中国的一种“表征”;其三,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  相似文献   

13.
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这一注释曾引起人们对主语的争论。有的认为主语是“原来六国宫中的人物”。有的认为主语是“秦人”②。总之说法不一,但他们对课本的注释并没有提出新的异义。他们还列举出大量有关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考证不可谓不博。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终究没有得其真诠。事实上,按照他们上面两种说法,联系上下文都是讲不通的。想想看,说主语是六国宫中的人物吧,她们能有把珠宝乱弃乱掷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西汉光禄大夫刘向在《说苑》中谈到为官之道时,把所有的官员分为12种,列为“六正六邪”。 “六正”: 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 二、虚心尽意,扶善锄恶,此为“良”; 三、“夙心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情画意”,在“诗论”与“画论”方面有着不少的论述,这里强调的是如何在写生中去发现和表现“诗情画意”,不能把深入生活的写生,仅仅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描绘客观物象的过程,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溶入个人真情实感的创作过程。只有这样,山水画的写生才更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路浩 《语文新圃》2009,(2):17-20
1998年6月2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向北大图书馆赠书的仪式上。致词说:“参议员阿卡卡说一些人把北大看作中国的哈佛,而我想说,所有没有去过哈佛的美国人可能正在想哈佛是美国的北大。”这种说法,让骄傲的北大人腾云驾雾一般,继而以热烈的掌声回报总统。  相似文献   

17.
《插曲》生活中有很多“小插曲” ,可选一难忘的、有意义的“插曲”记之 ,亦可蒙太奇式组合生活中某些“插曲”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些理解。不论是写成小小说、记叙文、还是散文 ,要特别注意“插曲”有别于一般的生活片段 ,也有别于“意外” ,它像人生旅途中邂逅的“客人” ,自然而来 ,又自然而去。同时 ,由于不同的人生观和心理状态 ,把什么看作生活的插曲 ,什么看作生活的主流也是因人而异。比如说乐观的人总是把眼前的困难看作成长道路中的一段插曲 ,而悲观的人则将其看作主流。从这样的角度来挖掘 ,更可显出作者的一点匠心。如果眼界放…  相似文献   

18.
“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我校从1984年开始的,以“乐能创”为主线的教育整体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是我校实施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乐能创”教育的主要教学结构模式之一。一、什么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位人民教师:不是有人把城市看作“天堂”,削尖脑袋从农村往里钻吗?而他却不只一次地主动放弃回城的“天赐良机”,心甘情愿地扎根在贫困落后的山村;不是有人将“提干”看作“打着灯笼也难寻”的机遇吗?然而他一次又一次地婉绝了上级的商调,死心塌地当他的“孩子王”;不是有人把出国留洋看作“最高理想”吗?然而他毅然回绝了侨居海外祖父的召唤,长短不肯离开这块并不富产的土地;不是有人“嫌贫爱富”,离开了教育这块“鬼地方”,终于“人往高处走”了吗?然而他却拒绝了某乡镇企业的高薪聘请,把送到嘴里的肉又吐了出来,说什么也  相似文献   

20.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评析王钊弘设计王剑田评析教法说明: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学生易于接受,而对单位“1”的扩展──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却难以理解。本课变过去那种先讲单位“1”的建立,而进行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传统教法为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