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八个字,人们都认同这样的解释——“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石”。不过,其中的词法、句法究竟如何,很多选本未作分析,使得争论无止无休。  相似文献   

2.
“《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亦不甚惜。”这句话在人教版中没有加注释,不知道是编者觉得太简单还是说法太多不方便加注释。但不管怎样,这样一句有疑义的话,加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刘允声等人编的《古诗文译注》“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亦不甚惜”译为:(可是)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享有,(就都被秦人)运到阿房官里去了。(泰国人)把宝鼎看作铁铛,把美玉看作顽石,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珠砾,扔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着这些东西(被糟蹋),也不是很珍惜。但笔者认为,这还有待商榷,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3.
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这一注释曾引起人们对主语的争论。有的认为主语是“原来六国宫中的人物”。有的认为主语是“秦人”②。总之说法不一,但他们对课本的注释并没有提出新的异义。他们还列举出大量有关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考证不可谓不博。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终究没有得其真诠。事实上,按照他们上面两种说法,联系上下文都是讲不通的。想想看,说主语是六国宫中的人物吧,她们能有把珠宝乱弃乱掷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句中显然有词的活用现象。究系哪一个词活用,课文未明确注释,而该课练习第五题,却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二句“跟一般的文言句式有什么不同”。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之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该题提供的答案是:“‘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持此种观点的资料或习题,还有一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5.
《阿房官赋》是中国辞赋史中精美的传世作品,但其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直没有人解释清楚。 中学课本把“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说成意动用法,全句解释为“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成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成沙砾”。我总觉太牵强,不符合古汉语语法。先来看两个“意动”用法的显例:  相似文献   

6.
《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辞赋,常常被各种中学语文教材和文学读本选录,然而对其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语法结构的分析却分歧颇多。综合评论各种观点后,认为这是一种句子的省略现象,翻译时当运用意合的方法,据上下文把句子的内容补充完整,由此该句可以译为"把宝鼎看作\当成铁锅,把美玉看作\当成石头,把金子看作\当成土块,把珍珠看作\当成沙子"。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年11期有陆希致老师一文,题目是《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1]该文将古代汉语中"连用式名词动用"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偏正式以及使动式、意动式和为动式等七类,并作了细致分析。其中"偏正式"这一类别中有一个例句:"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文中这样分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  相似文献   

8.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给"书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给”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书面材料证明:特色用法“给给”不是动词的重叠,后一个“给”是助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单音节动词+给”这种组合格式中单音节动词几乎没有限制。不能把“单音节动词+给+数量短语”这种格式中的数量短语都看作是补语,这里面实际有补语和宾语两种情况。对“‘把’字句末用‘给’,起第二人称祈使式作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句子的语气类型与“把”字句中用“给”这种语法结构无关。以语序来进行“给”的词性认定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杜牧《阿房宫赋》揭露秦始皇挥霍无度时用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话,这里全是名词的组合。在古代文选(如《古文观止》)中一般注为“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冯其庸《历代文选》注释为“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金如土块,视珠如瓦砾。”部编  相似文献   

10.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进行如下“七述”训练。一、仿述仿述就是教给学生一种说的模式,让学生依照模式进行思考回答,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例如:“一批水果的25是苹果”、“实际产量比计划增长58”,要说明各句子中分数的实际意义,学生可凭借一个统一的模式:把什么看作单位“1”,什么是什么的几分之几。照这样说法,上述句子中各分数的意义分别叙述为:①把一批水果看作单位“1”,苹果是这批水果的25;②把计划产量看作单位“1”,实际比计划增长的部分是计划产量的58。通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学…  相似文献   

11.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这样的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人们对这句话中的词类活用存在争议,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也缺乏理解,我就此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神的位格问题是宗教理论的核心问题,因为宗教其他理论诸如拯救论、神人关系论等都是它的展开和补充。西方的基督教把它表述为“三位一体”,而东方的佛教天台宗把它表述为“三身相即”。当用哲学的“体用”观点去剖析它们的相似性时,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都是在一神论基调下的普世主义的宗教表述而已。  相似文献   

13.
古人为文赋诗,不但主张“以意为主”,而且讲求“以曲为贵”。“以曲为贵”,强调的是有波有折的结构技巧,忌讳平铺直叙的布局谋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都把它看作“最是要紧的”(曹雪芹语)写作原则或手法。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把话题看作“表述出发点”和“句子所说的事”这两种观点有可取之处,但才者却是异质。“出发点”是表述线性结构中的成分,与“说明”一起构成句段的语义连续性流畅性。“事”是若干表述组成的语义语以块,它使所辖的表述形成语义向心关联和统一性。为此我们以话元这个名称专指“表述出发点”,让话题专指“句子所说的事”。话元是表述的语有由,可用删除法看表述的语用缘由遭到破坏来确定。话题是表述的向心联系,可用从表述提取“事模”的方法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之选修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同人教社前期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相沿而下,历久不变,给选文《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加了如下脚注:"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注者未能准确理解和足够尊重被释词句的语法性质、具体语境、修辞特征和本来含义。本文特提出来做点探究。  相似文献   

16.
邹高艾同志在《名词意动用法另一种被忽视的形式》一文(见《语文知识》1994.6.)中指出,《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为“八个名词并列成四个意动句”,这是被人们忽视的名词意动用法的另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主语(被动)名词后带谓语意动名词”,没有宾  相似文献   

17.
用“相对角速度”解同心圆周运动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就是以角速度较小的物体为参照物,把它看作静止不动,则角速度较大的物体以“相对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经过这样的转化后,计算起来就十分简单了.  相似文献   

18.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薄俊生这样说,“有人把语文看成是几本厚厚薄薄的书,这样的老师从语文中看到的只是灰色的书页:有人把语文看作是案头批不完的作业,这样的老师从语文中感到的只是日子的无奈。我把语文看作是神奇的矿石,是祖先的乐器,当我凝神走近它,我听到了深藏于地底的乐音,听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这番话中对“语文”的界定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语文是动人、博大的;语言的教学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19.
[课前思考]一教学现状提起“倍的认识”,很多教师的头脑中会出现如图1这样的图像:也会出现这样的句式:把2朵红花看作一份,黄花里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由此可见,在“倍”概念的学习中,教师过于关注概念表述的“精确”,而忽略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不是A,就是B”中的表述对象与该格式的语法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对应关系。单数式的表述对象句,除句中带有一贯或数次行为等标志词,其语法意义为表并列之外,其余都是表推测。复数式的表述对象句,除句中带有“两个中的一种”等标志词语,其语法意义是表推测之外,其余全部是表并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