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刘勰的言意观继承了前人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世界的划分,但没有象前人那样停留于形上与形下两世界的割裂,而是努力沟通、弥合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间的矛盾联系,其理论贡献在于他改造了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促成了这一玄学命题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命题转化。刘勰的隐秀论一方面要求极为实在的描写,另一方面又要求着极为空灵的远神,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言意之辩终于在隐秀论中结出了美丽的硕果。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实可溯源至古希腊哲学。不过,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一番考察,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现代语言哲学的萌芽。本文正是从此点出发,考察了“言不尽意”论的现代哲学意义。并通过分析力图勾勒出其与现代语言哲学的共通之处及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一般认为,刘勰是主张“言尽意”的。本文通过《文心雕龙》中有关涉及言意关系见解的探讨,指出刘勰也有不少有关“言不尽意”的论述。本文分析了这些论述,认为“言不尽意”应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成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并力图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文学中“言不尽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中对言意关系的认识——兼论“言不尽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一般认为,刘勰是主张“言尽意”的。本文通过《文心雕龙》中有关涉及言意关系见解的探讨,指出刘勰也有不少有关“言不尽意”的论述。本文分析了这些论述,认为“言不尽意”应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成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并力图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文学中“言不尽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梳理和剖析,探讨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三个视角:认识论层面、审美维度和辩证统一论,阐释了<文心雕龙>言与意的三种关系: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相似文献   

7.
郑异凡指出,由于“同时发生论”是马恩早期的片言只语,以及相关文章发表时间等原因,“一国胜利论”不是对“同时发生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就郑异凡的《一个流行说法与误读马恩》的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马恩的“同时发生论”包含“一国胜利论”的思想;“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发生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言尽意”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的命题,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探讨。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从哲学上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紧紧抓住名与物、言与理的统一表达自己的言意观,非常强烈地冲击了玄学家的“言不尽意”的诡辨。范晔开始从言与意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言与意的等级与轻重问题,实现了“言尽意”由纯粹理论问题向实践问题的转变。此后,杜牧强调“辞愈朴而文愈高”;苏轼追求语言的平淡,强调“了然于心”;李东阳从审美创造和接受这两个角度论述“言尽意”的意蕴;恽敬把辞达与作者的心、神、气、知联系起来;以及古人对声律与表意的关系的认识,等等,都是“言尽意”理论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9.
"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两者从表面看起来是一对矛盾概念,但实质却并非如此,二者并不属于同一层面,前者是指一般意义上名言,是我们对事物和道理的认识理解,后者则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次,它与老庄对"道"的阐述一脉相承,这个"意"不仅是不能表达的,同时也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10.
“言意之辩”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言意之辩”对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 ,既不是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理论 ,也不是导致了“诗缘情”的“尚情”论的出现 ;而是促使当时的文学理论产生了真正的文学本体论或本质论。认为文学乃“象”或“道之文”,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统一 ,这才是魏晋文学走向自觉的真正标志与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论述可以分为两派,“主”气论和“次”气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古代汉语含义的朦胧多义和古代的文论家使用术语的不规范以及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它们在内容上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它们都是可以并存互济的。  相似文献   

12.
“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是不同时期西方针对中国提出的理论。其内容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自相矛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它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观点。对中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言论中曾多次提到“言”的问题,其“言”论思想已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孔子的“言”论思想对现实社会文化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实际重新诠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4.
吕成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1):114-118
“行政行为形式论”在分析行政决策时并不成功,行政决策很难予以“型式化”。“行政过程论”对行政决策的分析更加符合行政决策的实际。“行政过程论”扩展了观察问题的视野,但在解决问题时仍有不足,还需要引入“行政法律关系论”。未来我国行政法学的研究,应当构建“行政行为形式论”、“行政过程论”和“行政法律关系论”“三位一体”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传神”论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理论之一。章首先对顾恺之“传神”论的提出进行分析,然后从理论及创作两方面论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的绘画美学思想在魏晋至元代之间是如何逐渐突破了人物画的领域,广泛地渗透到山水画的领域,从而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美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16.
“汉字难学论”是指根本否认汉字易学一面,而把难学一面片面夸大为汉字的“原罪”和“死症”,并进而主张废除汉字的观点.这种流行了百来年观点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认识论可归结为语言共性因、片面比较因、进口评价因、阶级分析性和综合生成因五个方面.这种观点对识字教学、语文教育、汉字命运和民族心理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以汉字教学创新论取代错误的汉字难学论.汉字教学创新论应从观念转换、方法再创、领域拓展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7.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刘勰其实是"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辩证统一论者,而且他也认为"言不尽意"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就了文学作品的深厚的美的意蕴,刘勰继承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巧妙地解决了文艺创作中言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文选》诗以"类"相分的形成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之前的总集录诗或学理论诗,多以“体”相分,而《选》录诗首创以内容之“类”相分《选》诗以“类”相分,或起自乐府分类,或受到类书影响。《选》之后的类书及诸总集,如唐代类书《艺类聚》、《初学论》及唐代总集《馆词林》、宋代总集《苑英华》所录诗,都是以“类”相分,印证了《选》诗以“类”相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俊 《考试周刊》2007,(14):47-48
“忠实”标准一直是传统译论的核心。它既是译者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又是翻译评论者检验译文质量、评论译文优劣的尺度。然而,随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忠实”这个传统译论中无可厚非的标准却引来了争论、遭到了质疑,真可谓见仁见智。本文从三个方面解构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并建议以辨证的观点理解,即“忠实”有程度之分,绝对“忠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完全抛弃“忠实”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权宗田 《天中学刊》2003,18(1):16-18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江泽民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包含着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等极为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