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核舟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散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微雕艺术品“核舟”。教学本文,完全可以趣味盎然.让学生陶醉,乐不思“归”: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稀世珍宝明代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看到这则消息,很是欣喜,因为这核舟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的晚年力作。特别是因为著名学者魏学氵伊文章《核舟记》的出名,更使之身价倍增。直到现在,不少人一提起《核舟记》,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几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区区一个小桃核,细致入微地雕刻了精妙绝伦的小舟及栩栩如生的人物,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而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它,倒不仅仅是因为其雕功细腻精到,更主要…  相似文献   

3.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4.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礼记》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谚:“玉不琢,不成器。”此语常被引用来说明人不受教育就难以成才的道理。明人魏学洢在他的《核舟记》一文中推出了一则成功者的范例涑晒Φ牡览?很值得我们这些“琢人”者们借鉴。《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每读此文,我总要被“奇巧人”王叔远在木雕技艺方面的精湛绝伦深深折服。王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方寸之木见世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但我更为叹服的是王叔远在选材、构思方面的独到眼光和匠心独具。这一点,尽管作者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但只需对文…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有「舟尾横卧一楫。揖左右舟子各一人。」翻阅各种资料,翻译大同小异,均为: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教学中,我要求画出船尾人物,于是,出现了以下四种楫与舟子的位置关系。第一种「·一·」「点线」型。楫与舟垂直,舟子与船头坐三人左右相同。  相似文献   

9.
《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课本注:[不属(zhǔ)]不相类似。将“属”当作“类族”的意思讲了,我以为是不对的。“属”字读音有二:一是读作“  相似文献   

10.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1.
玩物长智     
我喜爱手工艺品,多年积累下来,收藏日渐丰盈。那些似乎注定只能作案几床头的小摆设,有时却也能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派上大用场。我有一只核舟。那核舟精致小巧,玲珑剔透,托掌把玩,真叫人爱不释手。核舟的大小及总体结构与魏学舟《核舟记》中所写的差不多,细观局部,却有些许不同。核舟的中舱分上下两层,各有窗四扇,都能开启,那  相似文献   

12.
思维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思维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形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一.重视表象获取的培养,丰富知识的积累(一)直观取象作为思维加工的基本材料,表象直接影响着思维加工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桃核这一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来模仿文中所描述的鲁直、苏轼、佛印三个人物以及舟尾两舟子的神态、动作,而后要求其他同  相似文献   

13.
强立峰同学问:《核舟记》一文在说明雕刻品精致时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核舟记》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民间艺术家的工艺作品,作者强调了工艺品之微——“径寸之木”,“计其长曾不盈寸”,还强调了工艺品之精——人物栩栩如生、字迹了了。不用说读者,就是作者在精笔摹状后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技亦灵怪哉!我们读罢此文,在发出同样赞叹时,还要发出“文亦灵怪哉”的赞叹,技的“灵怪”体现在微精上,文的“灵怪”则体现在说明顺序与说明语言上。本文是一篇具体事物的说明文。一般来说,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一、现代文(43分) 同学们学过古代名篇《核舟记》。下面的《新核舟记》也是一篇状物写人的作品。请认真阅读,联系旧课,理解新文,思考文章后面的题目,按要求作答。新核舟记吴强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舱轩篷楫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的了。  相似文献   

15.
“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舟记》教学实录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相似文献   

16.
《核舟记》中明人王叔远在核舟上刻有一副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联语富于诗情画意。这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真实写照,与“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非常切合。上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语见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作者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即公元一○八二年十月第二次游赤壁时所写。文中写道:“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选用的《课文分析集》将《核舟记》第五段中“船背”一词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核舟记》是一篇以善于描写具体物象著名的文章,选自清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书,作者魏学洢,文章极其细致地勾画出雕塑艺术品核舟的船体结构,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神态,洞幽察微,艺术地再现了核舟“大苏泛赤壁”的全部情景,在记叙和描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很大兴趣。“奇巧人”王叔远在一片“修狭”的桃核上,运奇奋巧;剖析毫厘,雕刻成一幅充  相似文献   

19.
《核舟记》是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重点篇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看到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某些不足,特撰文于下.一、探讨“舟子”状貌的情由对于《核舟记》第四段,要理解“舟子”的动作神态比较容易,若要懂得其动作神态的情由,便有一定的难度.“大苏泛赤壁”当属顺流而下,不用划船,故“揖(船桨)”横卧船尾.“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说明了右边“舟子”的发式和神态.“左手倚一衡(横)木”,笔者以为“衡木”是舵把,“居右者”左手握着舵把在掌舵.他蹲坐船艄,“右手”正“攀(抓牢)右趾(脚)”,说明行船不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特级教师于漪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则明确地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幽默就像激发剂,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课前,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笑话,为课堂教学增添妙趣,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在教学《核舟记》前,我先给学生讲有关苏东坡与佛印的"佛与粪"的故事:佛印看你是佛,那是他心中有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