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91.[豚拍] 即豚膊。《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注:“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或曰: 豚拍,肩也。”按:此条与[豚肩]均以“豚膊”为释义,但,《辞源》未立“豚膊”条,而此条所引后郑(玄)注,虽两说并存,却因注文没有引全,致使读者尚不能清楚地了解郑玄的看法。这样,很容易使读者将“豚肩”与“豚膊”相混,并把“豚拍”也视同“豚肩”。今查《辞源》此条所引《周礼·天官·醢人》郑 (玄)注全文如下:“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或曰:豚拍,肩也。今河间名豚胁声如锻 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周礼注疏》上册,第139页。)贾公彦疏:“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  相似文献   

2.
102.【杂帛】素帛。《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旜,杂帛为物。”注:“杂帛者,以素帛饰其侧。”亦为各种细绢的统称。《史记》一一二《公孙弘传》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赐告治病,牛酒杂帛。”按:《辞源》此条所引《周礼·春官·司常》全文如下:“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郑  相似文献   

3.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题如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但其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朱熹不信《序》说,斥为穿凿,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之作。  相似文献   

4.
祭祀享奠这组词都有用物品供奉鬼神的意思。“祭”从甲骨文看,象手拿着一块血淋淋的肉。本义是杀牲供奉鬼神。供奉鬼神和“示”有关,《说文》“示,神事也。”故又加“示”成“祭”。《说文》“祭,祭祀也”。古人崇尚鬼神,相信人世的事是由上天、鬼神主宰的。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恶,赐福降灾,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供奉鬼神的活动。向鬼神敬献各种物品,祈求保佑,其中最主要的是用杀牲来供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说文》在解释“血”字时说“祭所荐牲血也”。可见敬神是要杀牲的。另《谷梁传·垣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史记·淮阴候列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血食”,指得到享祭,享祭鬼神要杀牲,所以说“血食”,由杀牲敬神引申为杀,这时,它的宾语既是供奉的对象,又是杀的对象。如:《礼记·月令》“鹰乃祭鸟”,孔颖  相似文献   

5.
60.[方丘] 古代夏至日祭地之坛。《周礼·春官·大司乐》:"夏至日,於泽中之方丘奏之。"疏:"言泽中方丘者,……因下以事地,故於泽中。取方丘者,水钟日泽,不可以水中设祭,故亦取自然之方丘,象地方故也。"  相似文献   

6.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毛传:“柳,柔脆之木……折柳以为藩园,无益于禁矣。瞿瞿,无守之貌。古者有*8壶氏,以水、火分日夜,以告时于朝。”郑笺云:“柳木之不可以为藩,犹是狂夫不任*8壶氏之事。”毛传、郑笺皆言及“*8壶氏”,此乃申发小序,小序云:“*8壶氏不能掌其职焉。”《周礼·夏官》有“*8壶氏”职,先、后郑皆有注,但《周礼》于《夏官》所置之“*8壶氏”已非古制,故本文对此不作探讨,简言之,“*8壶氏”即古代以壶漏计时之官。《东方未明》之毛传、郑笺以为柳枝柔脆,故…  相似文献   

7.
出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相似文献   

8.
祠,是古代祭祠祈求的场所。《诗经·小雅·天保》便有“(礻龠)祠蒸尝”。所以。《周礼》的《春官·小宗伯》有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可知,祠的建立,与祭祖有关。至今各地的宗祠及其派生的支祠仍有遗迹。如“陇西李氏宗祠”,“陇西李氏莲峰支祠”之类。在农村一姓聚居的村庄,还有祠在,俗称“祠堂”,“支祠”。这与《汉书·张安世传》所述:“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的祭祀祖宗先人或贤能的庙堂一致。  相似文献   

9.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0.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