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机集》补遗卷三《与赵王伦笺存戴渊》,近贤或系此文于永康元年初,因为“据《晋书·惠帝纪》伦于永康元年三月,废贾后,诛贾谧,矫诏大赦,自为相国。永康元年四月被诛”(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下册,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1页)。按此说不确,检《晋书·惠帝纪》,赵王伦发动政变在永康元年(300)四月,至永宁元年(301)正月篡帝位,四月失败被杀。然则《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一文不可能作于永康元年初,而应在本年政变之后、称帝之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左思各人生阶段活动、思想及《咏史》诗的内容、风格、诗题等的综合探析可知,《咏史》诗创作时闻应为永康元年(300)至太安二年(303)某一集中或较短时间内,是诗人对生命历程作深刻总结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4.
"将无同"的典故应发生在阮瞻和王戎之间,时间是在元康七年(297)九月至永康元年(300)四月或是太安元年(302)五月至永兴二年(305)六月之间,而"将无同"一语应作"在最初的‘无’上是相同的"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简称《国策》,它记叙了春秋之后到秦统一以前二百五十五年间的历史事件。原书由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不一,后经西汉学者刘向校正、编次,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计三十三编。虽所记史实间有夸大之处,但却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料;而且文气纵横,文笔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写的是赵孝成王元年(公无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谋求解围的事。当时赵惠文王新死,孝成王即位,年幼,由惠文王之妃威后(即文中的赵太后)执政,秦国趁赵太后执政不久,立足未  相似文献   

6.
"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在主题、意象使用、写作原理与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是相近时代的作品。从汉魏诗歌嬗变、诗歌方位特点与汉末社会文化思潮等角度来看,"苏李诗"很可能是东汉末年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到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前的作品。其中反映人物行进方向的诗可能产生于黄巾起义(始于中平元年184年)前后,其余诗篇所产生的时代也应与《古诗十九首》相近。  相似文献   

7.
张琴绘画     
<正>张琴(1876-1952),字治如,一作知庐,笔名持儒,晚号石匏老人。莆城十八张厝人,光绪三十年(1904)末科进士。宣统元年(1909)春进京,授翰林院编修。民国元年(1912)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3年在京兼任《亚东新闻》主笔。1914年回莆田任兴郡中学堂校长。学识渊博,于诗书画印,无所不能。著有《桐云轩声画集》《桐云轩诗文集》《孝经正义》《学庸通义》《六书考源》《帝国共和主义论》《莆田县志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一部资料汇编,由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所辑录,由西汉末期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而成。据刘向《战国策叙录》说,他奉汉成帝之命整理皇家藏书,发现一批战国资料,“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他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宜为《战国策》。”可见书名是刘向定的,此前有各种名称,体例亦不统一,肯定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近人罗根泽有“<战国策>作于蒯通”一说)经过刘向“以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为三十三卷,十二个国别,今天看到的是:齐策6卷,秦策5卷,楚策、赵策、魏策各4卷,韩策、燕策各3卷,东周策,西周策,中山策各1卷,宋策、卫策合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汇校汇注本(1978年)分为497章。记载内容起自周贞定王(姬介)十七年(公元前152年),终于秦始皇(嬴政)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前后近204年间事。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发现帛书27章共约1.1万余字,不少内容与《战国策》相同,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二者可互为参证,具有重要勘误价值。 《战国策》产生的背景及  相似文献   

9.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这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散文。文章的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当时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即位,因当时孝成王年纪小,所以由赵太后执政。故事中的赵太后,《战国策》里也称“威后”,也就是惠文王的王后,孝成王的母亲。赵国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占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17-123
《战国策·中山策》是传世典籍中最早的中山史料汇编,然其所录以记言为主,缺乏明确的时间脉络。《战国策》中山史料可以划分为魏灭中山、中山称王和赵灭中山三个时期,在此基础上的史料系年可以纠正前人的诸多疏误。《战国策·中山策》的编纂并未完全遵循"因国别"和"以时次之"原则,出现了收录不全、史料窜入和时间凌乱等问题,此外在"除复重"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1.
<正> 春秋、战国两个时代虽相联,但有很大的不同,纵观春秋历史要求产生《左传》,纵观战国历史要求出现《战国策》。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年前453年),史称春秋时代;从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年前221年),史称战国时代。这两个时代与《左传》、《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大致相同。《左传》和《战国策》是两个时代的标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历史时代的变化,有一段非常全面、非常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大部分内容是记叙战国策土们朝秦暮楚,游说各国的“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因而历来传统看法对《战国策》的内容评价不高,认为是“举四海生灵之命,尽簸弄于游士三寸之舌”的“浅陋”之说。连曾整理过《战国策》的曾巩,竟也认为是“邪书”,吴师道、方孝儒、王世贞辈也皆痛论过战国策士的陋风。其实这是不太公平的。我们不讳言《战国策》所记叙的大部分是苏秦、张仪辈雄辩说士们,玩万乘诸侯于掌中的权谋谲诈。他们无较高的原则和理想,只是为个人利禄而奔走。这都是不足取的。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也正是由于《战国策》这都“乱世之文”,为我们留下了活跃在战国时期历史舞台上,“士”这个阶层的生动记载。况且《战国策》也记载了许多出身于下层的义士和勇士。这些义士和勇士都属于士这个阶层,“好文者为游士,好武者为游侠”,如侯嬴、毛遂、蔺相如、荆  相似文献   

13.
潘岳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他与陆机齐名,在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宋书·谢灵运传论》云:“降及元康,潘陆特秀。”钟嵘《诗品》将陆机、潘岳列为上品,并称颂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但潘岳又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曾被人讥为“失真”,也有人称他是西晋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本文仅对潘岳其人其文略作评述,以期作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潘岳的生平和思想潘岳字安仁,生于三国魏齐王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潘岳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恐怖的年代,这期间经历了司马氏篡魏自立、杨骏辅政被杀、…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胡塞尔现象学的视域下,立足于“战国策”派主编的《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副刊上的文章,分别从意向性质料、意向性特质、意向性充实的角度对“战国时代重演论”进行意向分析,进而探寻其中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客观真实的“战国策”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78年9月第一版)对所选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的引言加注说:“贞元二十年,即永贞元年(805),这年八月改元”(见431页)。按《旧唐书·刘禹锡传》作“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考诸史实,作“贞元二十一年”是正确的,这年德宗李适去世,李诵(顺宗)即位,“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见《旧唐书·顺宗纪》)。按公历推算,贞元二十一年才是公元805年。又所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注释说:刘禹锡“于唐文宗李昂大和元年(827)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七部小说的成书年代分别是 :《殷芸小说》成于天监十三至十四年间 (5 14— 5 15 ) ,《周氏冥通记》成于天监十五年 (5 16 )十一至十二月 ,《续齐谐记》成于天监元年至普通元年间 (5 0 2— 5 2 0 ) ,《迩说》成于天监十八年至普通五年间 (5 19— 5 2 4 ) ,《古今刀剑录》成于普通元年至大同二年间 (5 2 0— 5 36 ) ,《金楼子·志怪篇》成于承圣二年 (5 5 3) ,《研神记》成于普通元年至承圣二年间 (5 2 0— 5 5 3)。  相似文献   

17.
苏秦生平事迹,主要载于《战国策》和《史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为研究苏秦生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综合各种史料及古今学者所论,尝试得出苏秦约为前366-前319年间人,年寿在三十七八至四十七八岁之间。其行事略早于张仪。  相似文献   

18.
§ 0.引言0.1本文旨在对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情况作一较为详细的考察.我们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三国志》和《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唐宋文举要》等书为主要取样范围,并辅之以有关论著,共得名词活用例2000余条.我们以此为材料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总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启。《战国策》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结束,它师承《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又下启了有汉一代的史学与文学,尤其对《史记》和汉赋影响深远。关于《战国策》对《史记》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前人论之甚少,今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的文辞之精妙奇伟,历来备受推崇。宋代李文叔说它“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书战国策后》)明代姚三才赞美它“雄辩变幻,自是宇宙间一种好文字。”(见《战国策谭概·附录》)胡汝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