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热点事件常会成为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风暴眼,应对不当就会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微媒体社交网络也促使舆情的发展朝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演化,因此在现阶段舆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变得更深更广。在微媒体社交网络对舆情演变起着重要作用的当下,以天津"8.12"爆炸事故及青岛大虾事件为例,阐述了舆情形成的原因,讨论和分析了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易引发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社会恐慌。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环境,也给主流媒体对突发舆情的引导、处置带来了挑战。主流媒体在此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当坚守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利益维护者三重角色,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正确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2018年,我国"长生疫苗"事件所引发的大规模网络舆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突发公众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作用。本文以此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主流媒体如何积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并为主流媒体如何正确把握舆情导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为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社交媒体在重大舆情事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公众对于信息的获知、传播、讨论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然而在当下的后真相时代中,当舆情事件爆发时,社交媒体中充斥着谣言、诱导与情绪化的表达,社交媒体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相应产生着负面影响。本文就后真相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交媒体在舆情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对社交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其言行会对社会和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有正面和反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文章从新媒体环境及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探讨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政府、主流媒体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以及网民个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6.
符号化传播是当前一些热点舆情事件衍生出的新迹象,对社会文化和民众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对符号化传播现象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对媒体传播、受众信息养成以及网络文化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的共同规范。  相似文献   

7.
媒体官方微博凭借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公共事件中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方面产生了强大的网络舆情传播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媒体官方微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舆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媒体在报道中更好地发挥正面传播效果和服务公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都可以对社会热门事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这就导致了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对舆论走向产生影响。百度、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于热门事件的舆情发展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体现作用,本文对“红眼睛蓝兔子”邮票引发的舆情进行分析,以网络舆论为依据对热点舆情的特点、传播特性等进行分析,探究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是如何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影响舆论发展的,从而摸清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9.
Web4.0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形态创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变革。社交属性日益显露的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形态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舆论场也从微博、微信逐渐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延伸。近年来,由短视频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比比皆是,互动性强、扩散速度快导致舆情工作变得严峻。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应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加强引导效能,如何把握舆情事件的传播方向,是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加强并完善以短视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应对措施则是提高舆论引导实际效能的良好出路。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的发展降低了公众参与话题讨论的准入门槛,给了公众话语表达的机会,公民的监督权和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同时,一些网络事件呈现出突发性、难预测性等特征,对现有的舆情治理体系提出了挑战。网络舆论引导的科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本文从融媒体时代的舆情生态变化、舆情研判的原则以及路径优化三个方面对科学有效的舆情治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网络舆情的传播使社会矛盾激化、集聚、引爆,对社会稳定和公众价值观都产生巨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构建社交网络舆情演化图谱和时空数据分析探究舆情演化模式和规律。[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理论,以新浪微博平台上“天和核心舱发射”话题下的网络舆情为例,使用时空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网络舆情演化图谱并挖掘包含空间维、时间维和属性维的舆情演化的时空效应。[结果/结论]舆情主体的不同属性呈现多维关联模式。基于不同时间序列,社交网络舆情演化主体关系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该事件下舆情演化符合事件演进规律,具有时空分异特征。本文的研究能够提升舆情监管部门的时空数据管理能力,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微杂志、微电台、微电视的应运而生,作为基于公民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甚至社会动员上的作用已不能等闲视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的影响正在式微。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一项分析表明,与2010年同期相比,公众媒体在舆情源头方面的作用明显减弱,下降了17.5%。本文认为,自媒体所以甚嚣尘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基于公民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甚至社会动员上的作用已不能等闲视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传统公众媒体的影响正在式微。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一项分析表明,与2010年同期相比,公众媒体在舆情源头方面的作用明显减弱,下降了17.5%。  相似文献   

14.
李静  谢耘耕 《新闻界》2020,(2):37-45
本文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考察了事件本身属性、媒介传播、网民参与及政府干预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多元分层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1.环境和文化体育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高,反腐倡廉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低;因为大型活动和科技发现引发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2.由传统媒体、网络新闻首次曝光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3.出现第三方、网络谣言、网络动员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意见领袖的出现对网络舆情热度没有显著影响;网民舆论倾向性非常正面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4.网络舆情事件中如果国家部委进行了干预,则舆情热度较高;政府干预的时效性越差,网络舆情热度越高;政府采用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利用对外公告或文件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政府干预级数与网络舆情热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大规模应用,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次生舆情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支点。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社会恐慌情绪高、公众无端猜测多、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所以地方政府要从网络次生舆情的传播规律出发,引导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次生舆情与官方主流舆论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6.
微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也为社会舆论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空间。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逐渐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发源地,网络舆论的勃发和反转都集中于此。但是社交媒介中谣言和情绪化信息泛滥,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失声和滞后造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本文就"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分析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流变及其特征,探讨政府、权威部门和媒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恐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导致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的多重因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NCA与fsQCA相融合的方法,选取2020—2022年有关新冠疫情的90个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基于PSR框架的视角,探究了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时间跨度、危害程度7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作用是有限的;挖掘出了9种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条件组态,事件热度、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为核心条件;归纳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三种理论驱动模式,即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以期提高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逐渐转向网络社交平台,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性也为群体性事件的发酵和扩散提供了更大平台。本文从传播形态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具有代表性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在舆情的变化中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鹤 《今传媒》2021,29(4):124-129
社交媒体已成为网络舆情生成的主要平台,探究社交媒体舆情爆发的机理对妥善应对舆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交媒体环境下舆情形成过程中源发、发酵、扩散、爆发、消散等不同阶段的交互作用,以及最终酿为舆情事件的机理,并根据社交媒体舆情的生成机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政府治理机制、社交媒体行业自律机制和用户自觉机制三个层面协同治理、疏导社交媒体舆情的策略,为社交媒体舆情的应对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