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实际需要,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普修课套路内容改革应立足于“提高学生防身自卫”能力。根据目标定位,建议在套路编排方面,以精选的代表性拳种的精华组合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独有的抱拳礼为起收势和衔接点;在套路训练方面,以求取劲力为立足点,并兼顾动作的规范和攻防意识;在教学方面,采用先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再进行对抗性练习,最后进行套路串接的模式。  相似文献   
22.
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争论,指出二者各有自身的价值所在。首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出发,阐明了二者的主要区别,以此为依据,对二者给予合理的界定;其次,通过对二者客观、全面的对比分析,分别指出了二者的价值及缺陷;最后,建议在发展问题上应二者兼顾,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3.
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首先,讨论了现在各种武术分类的缺陷,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方法将武术按其主要价值功能分成了三大类:攻防技击武术、艺术表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并阐明了这种分类的意义,最后,指出这三大类武术将发展为不同的技术体系,成为武术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  相似文献   
24.
武术分层技术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营 《体育学刊》2011,18(2):121-128
为解析武术的"博大精深",梳理庞杂的武术技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武术,首先以作为思辨性科学基础的数学为参照,对更能体现实践哲学的武术技术进行逐层剖析,指出类似于数学数域的发展模式,由最简单的自然数向有理数、实数、复数层层拓展,武术技术的发展也是由最简单实用的技术向外逐层拓展才形成了目前种类繁多、技术风格不一的格局;其次,对不同层面的武术技法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无论是简单实用的技法,还是在一定条件和场景中才能应用的技法,无论是讲求技击实效的技法,还是艺术表现类或健身养生性的套路,都有各自的价值所在,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最后,从纵向分层的角度,将武术技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简单常用的技法、仅在一定条件下或场景中才能应用的非常规性技法、具有逆向思维特点的追求技击之道的技法、艺术表现性或健身养生性的技术4个层次,并指出构建武术分层技术体系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5.
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文献资料法、个人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为基础,对运动训练中心理疲劳的致因、训练中的表现及判断方法和如何消除心理疲劳的产生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帮助教练员深入的了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6.
27.
为了丰富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研究表明:1)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2)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分为武艺、游艺、养生三大类教育传承内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类别运动项目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可设计出1~9年级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建议构建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其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丰富课外锻炼和竞赛活动,构建传统体育"学、练、赛"体系;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为落实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保驾护航;突出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体育中考内容体系;组织专门培训,支持外聘专业人士和传承人授课;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8.
2020年1月18-20日,由杭州师范大学周伟良教授发起的首届"坚守传统武术学术沙龙"在广东珠海中孚武术搏击俱乐部举办。早在一年前的2019年1月19~2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杨建营教授召集来自国内有关院校的教授及博士、硕士硏究生,在广东珠海中孚武术搏击俱乐部就成功举办了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剑文化传承"的教学研习活动。该活动由澳门中华民族传统体肓协会主席、珠海中字武术搏击俱乐部总经理张建军先生主教,研习了古典武艺中剑的主要技击方法。周伟良教授认为在中华传统武术离我们渐行渐远时,这种由高校学人自发对传统武术的守望其意义非常大,因此建议能否仿照此次剑技的研习活动搞一次小范围的有关当代中华武术热点问题的学术沙龙,人员十来人即可,参与者全凭兴趣,无级別、职称及学历之分,但必须是讨论问题,切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套话、空话,所有差旅、食宿费用自理,主办方提供活动场地。此建议很快得到珠海中孚武术搏击俱乐部总经理张建军先生的支持,并提出由他来承办。  相似文献   
29.
由于现代性语境导致的传统武术拳种训练体系解体和武术拳种趋于同一性,引发了传统武术拳种理论基础过度现代性革新,出现了信任危机和传承问题,本研究对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的主体性问题进行哲思。研究发现传统武术拳种偏于一隅技击技术的独特性与现代性对技术标准普遍性的追求,造成特殊存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与认同的主要困境。基于此,研究认为,(1)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主体性的传承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矛盾:一是主体意识与对象之间的矛盾;二是主体意识与传承之间的矛盾。(2)传统武术拳种的主体性认同问题主要包含习练者与传承人之间的意识认同,不同传统武术拳种之间的文化认同及民间传习群体与学院派传习的身份认同。通过探讨在现代性支配下的传统武术拳种主体性传承与认同问题,希望能为其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0.
柔力太极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研发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本文阐释了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反者道之动”的主旨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道家高明的思维方式,柔力太极球运动主动迎球、欲进先退、上下相成、左右相照的运动方式正以此为思想根源;(2)“柔弱胜刚强”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体现,是道家独特辩证法的体现,这正是柔力太极球运动以柔化力、以柔克刚的运动行为的思想根源;(3)道家哲学以“无为”为方法论的总原则,其最终目的却是“有为”,即“无不为”,柔力太极球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接球引化都完全顺着球的运行趋势同向而行,继之根据人体运行趋势完成抛发,这种通过依道而行、顺势而为的运动方式来战胜对方的思想根源正是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4)道家哲学的起点是“无”,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最终还要回归于“无”,即“复归于无极”,这正是从事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无胜有”“空灵无我”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