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61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教育   23006篇
科学研究   1545篇
各国文化   95篇
体育   686篇
综合类   526篇
文化理论   173篇
信息传播   5291篇
  2024年   340篇
  2023年   1122篇
  2022年   629篇
  2021年   736篇
  2020年   755篇
  2019年   603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473篇
  2016年   671篇
  2015年   1169篇
  2014年   2536篇
  2013年   2081篇
  2012年   2505篇
  2011年   2541篇
  2010年   1914篇
  2009年   1845篇
  2008年   2383篇
  2007年   1636篇
  2006年   1521篇
  2005年   1465篇
  2004年   1041篇
  2003年   897篇
  2002年   657篇
  2001年   538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重大事故报道的新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报道,一般有这样几种:事故发生的动态消息;抢救伤亡者的事迹通讯;分析事故原因的新闻综述(调查)等等。而读罢《人性的光芒──从“10·3”看广西人的父母心》一文,(全文附后),却令人思考再三后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报道还可发掘出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 谁都不愿意出现事故,特别是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然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又难以避免包括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事故,尤其是在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的一刹那,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  相似文献   
42.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43.
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是 ,为新课准备、预备知识 ,以旧引新 ,诱发学生求知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4.
45.
从社会学的“角色”视域入手,分析指出,在教育管理情境中,面对“学生”与“专业运动员”的角色冲突时,高校、运动队以及运动员三方应共同建构,促使运动员能够正确地进行角色认知,实现合理的角色定位,真正体现“体教结合”的价值。  相似文献   
46.
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思维,鼓舞人的斗志,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为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音符上跳动,在旋律中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7.
48.
作为俄国19世纪重要诗人之一的莱蒙托夫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对祖国的爱是他诗中一个最响亮的主题。  相似文献   
49.
辣大婶     
当今,为数较少的高考佳作根本无法掩饰大批学生习作不堪卒读的惨状:浅薄的主题、零乱的结构、陈旧的材料、乏味的语言。面对如此作文,有识之士已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如何给中学生“补钙”,引导学生作文走出误区,摆脱平庸的困境?不少专家、学者或作善意的忠告,或为其指点迷津,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为何仍收效甚微呢?  相似文献   
50.
保罗.弗莱雷是巴西著名的、当今课程批判取向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批判取向的课程理论与传统的课程理论背道而驰,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主张运用对话和批判性思维解决课程问题,强调反思性实践和生成主题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