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芳柏《1890~1959),字渭农,广东潮安县凤凰镇福南村田中人。1910年毕业于广州成城中学,同年考上公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物理学校。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宋元时期潮州方志《三阳志》、《三阳图志》的修纂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按中国古方志名称的演变,潮汕方志也从《潮州记》,发展到《潮州图经》,乃至《三阳志》、《三阳图志》。根据《永乐大典》引录《三阳志》、《三阳图志》,与《文渊阁书目》及《潮中杂记》等书的著录相印证,《三阳志》、《三阳图志》应有多种版本。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教育改制的大背景下,清末粤东旧式的韩山书院虽然几经周折,但最终从名实上完成了从书院到学堂的蜕变。今赖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清末《岭东日报》等报章与档案,得以揭示其清晰的演变脉络。惠潮嘉巡道褚成博于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将道属的韩山书院改办为新式师范学堂,初名为"韩山师范学堂"或"潮州师范学堂",最终官方才定名为"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  相似文献   
4.
孟子与荀子同为战国中晚期的儒家大师,他们对孔子所奠定的儒家教育思想都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从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出发,就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及教学等几个方面,比较其两人观点的异同,并以此略窥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揭阳岭是潮汕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重要地名。本文试从“岭”字的本义及“五岭”的多种说法入手,论证“五岭之戍”实际上是秦始皇用兵南方之泛指。“岭”的本义是“山道”。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晋裴渊《广州记》所列五岭之一的揭阳岭的原型是在漳浦县境的蒲葵关。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期,惠潮嘉师范学堂改为“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为地方培养师范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省政府、地方政府、军阀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当时办学经费主要仰赖旧书院遗留下来的产业,各级政府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学校经费时常紧张,加之战祸频仍,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不过,学校并未就此放弃,各职员仍努力维持,为地方培养教育英才,为地方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从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办学历史可知,民国初期广东的师范教育主要依赖校方努力维持,省政府虽有扶持之意,却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7.
吴榕青 《文化遗产》2015,(2):84-92,158
潮州城青龙(安济)庙在明代之前已经存在,在不同时期庙内有若干种不同的主祀神明。其最底层的本土信仰是蛇神,由原始的大蟒蛇至明中后期衍变为温和的小青蛇;其中间层信仰是宋代闽粤赣边共同得到官方敕封的水神"安济圣王";最后至明清年间,才将其冠冕加在蜀汉时期为国忠勇牺牲的王伉身上,勉强列入官方祀典。有清一代,青龙庙始终游离在民间与官方之间。  相似文献   
8.
古代潮州位于东南沿海一隅,便天然地具备了利用海洋资源的优越条件。本区的盐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唐代,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盐产地之一。《元和郡县图志》载潮州海阳县“盐亭驿,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唐代后期,潮州得天时地利,遂有“稻得再熟,蚕亦五收,煮海为盐”的美誉,盐业为本区经济之瞩目者,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一种重要的地方教育设施,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属性、功能及内外部构成随时代的移易而一直变化着。即使处在同一时期,各类内涵不同的所谓“书院”也有差别,未可一概而论。 作为官学的补充与替代,书院向来都以地方教育机构的面目出现。本文试图以潮汕地区(包括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这一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为研究范围,主要利用各时期的多种方志、其他文献及一些碑刻材料,尽量勾画  相似文献   
10.
以历代碑刻资料为中心,考证潮州韩山书院实始建于1243年,绵延约770年。“城南书庄”曾为其讲堂名。名为“韩山”的书院历史上有三个院址:城外南七里、城内西南、笔架山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