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听者适度的应答表现是进行愉快而流畅日语对话的不可欠缺的必要条件,日语应答表现基本可分为点头动作和语言类应答表现两种。语言类应答表现数量庞大,它们与点头动作等非语言类表现搭配使用,构成一个充满变化丰富多彩的日语应答语表现世界。  相似文献   
2.
《项链》中玛蒂尔德一连串的“梦想”究竟说明了什么?这是直接关系到对该篇作品评价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项链》,即可发现,作品开头的两个自然段就构成了难以谐调的矛盾,而这矛盾的运动就决定了玛蒂尔德的一系列想法只能是“梦想”。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录下这两段文字:  相似文献   
3.
一 我的面前摆着几百份来自全国各省、市、县的小学语文考卷,如果把考卷中的作文题归归类,不外乎写人记事。我并不反对写人记事一类的写实作文,我认为写实作文在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中占相当的比重是完全必要的,它可以把我们学生的视野引向周围的人、事,引向社会。但是,如果忽视少年儿童的个性特征,一味地强  相似文献   
4.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自2000年率先在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就是一个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为样本,研究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义务教育在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探求在税费改革背景下保持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以期给后续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省、市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以放为主,以扶为辅.合理引导,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在实践、快乐及欣赏中增强写作兴趣,形成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着诸如发展基础薄弱、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办学条件差、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人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但现行的对口升学考试、五年一贯制、自主招生、注册制入学等制度设计,均着眼于解决中职或高职的生源问题,具有明显局限性。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及人自身发展需要,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重新认识、规划和设计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8.
9.
衡量一份刊物的成败得失,主要看刊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如何,在通常情况下又直接决定于该刊物的社会效益。那么刚满10周岁的《语文教学通讯》社会效益如何呢?本文试图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封面人物”等栏目,对该刊物的社会效益作一分析,以求对“封面人物”专栏乃至《语文教学通讯》的得失作一粗浅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初,一股改革的大潮开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的艰苦磨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之后所作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顺应这股改革的潮流,中学语文教改的呼声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又高涨起来。但我们面临的是经过政治浩劫、经济浩劫和文化浩劫后的荒凉,这不仅因为当时学生的知识贫乏到寒伧的程度,也不仅是教育理论界乍暖还寒,教育理论显得相对贫乏,更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孔乙已》的主题,多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近,有的同志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失之偏颇。因而把二者作一折衷,指出《孔乙已》把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封建制度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