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鼎新”     
在以词解词时,我们要注意双方词义的适用范围是否一致。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革故鼎新’条:‘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又‘革新’条:‘革除旧  相似文献   
2.
先从疑点说起——《现代汉语词典》“造就”条云:“培养使有成就”。似在针对“人”而言。但在语言实际中,“造就”的对象常常牵涉到“事物”,如“同时,在造就了人们的才能之后,仍然需要创造条件使这些才能得以发挥出来。”(初中语文课文《各尽所能》)这里“造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八四年十一月期上载方武同志《“如果……”和“也……”不能搭配吗》一文,列举了五个例句,用对比分析法说明“如果……也……”绝不能被“如果……就……”或“即使……也……”代替,并分析了“如果……也……”与“即使……也……”的区别,从而说明“如果……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把‘如果……也……’作为一组关联词语搭配是没有什么不妥的,算不得什么语病;传统的语法书把它划到规范的语法圈子之外,试图‘即使……也……’来代替它,是不够妥当的”.此种看法值得商榷.我认为:语言现象中貌似的“如果……也……”,其本身就不是“如果……”跟“也……”在发生关系.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如果……也……”.试从本文最后一个例句谈起——如果王书记来,我们开会;如果李书记来,我们也开会。在这个例句中,“如果”和“也”似乎并存于一个假设复句(全句第二个大分句)里,但这仅仅是  相似文献   
4.
近日翻检在学习和使用初中语文课本的过程中所作的零星札记,得与课本注释的商榷意见二十余条。有的是原注有误,愿为订正;有的是原注欠确,欲予改饰;有的则只是将“更佳解”置换了“合理解”——而这些意见却又都是以个人的认识为基准的,因之,不敢妄言自己的看法全部有理。敢竭鄙诚,谨陈浅见,以就教于课本编者和读者诸君。 (一)注释有错漏 1.“佛印绝类弥勒(四册《核舟记》) 原注:“[绝类弥勒]极象佛教的弥勒菩萨。”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语文第三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中,有个“却”字,出现了二十三次。使用量大,涉及的释义较多,容易含糊、混淆。试分别简注如下。△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却说”共出现四次)[却说]旧小说的发语辞,“却说”后头往往重提上文说过的事。△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有一段话自述了解牛所逐步达到的三种“境界”:第一,“所见无非牛者”;第二,“未尝见全牛”;第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第一种境界“所见无非牛者”,课本上的注释是:“没有不是全牛的”。这值得商榷。我认为,原意很明确,应是“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不是牛的”。即把不是牛的东西看成了牛,根本不关全牛与否的事。王充在《订鬼》中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种情况;“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  相似文献   
7.
“洗盏”辨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对其中的“洗盏”一词,《古文观止》、《中华活叶文选》和《古代散文选》都没作注,只有从曹国锋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的译文“洗了杯子再吃”中,看得出他对“洗盏”的理解。前三家是不是也认为“洗盏”即“洗了杯子”,由于这太简单才没作注呢,不得而知。我认为,不能把“洗盏”解为“洗了杯子”。为什么呢?(一)可以任“杯盘狼籍”而不顾,可以“相与枕籍乎舟中”——苏轼与客豪放如斯,怎么会在这里横生出这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这样一句:“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对其中“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课本上的注解是“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另查《中华活页文选》、《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以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蔡桓公作为“讳疾忌医”的反面教员形象,至今还对我们起着借鉴的作用。不过,我这里想谈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在蔡桓公由于讳疾忌医而自丧其身的错误里,有没有扁鹊的一部分责任呢?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之所以“讳疾”,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疾”。有些  相似文献   
10.
释词要准确精当,那些细微末节的地方都要特别注意到,取好“角度”便是其一.一、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高一册《雨中登泰山》)课本注:〔度(dù〕宗教称脱离凡俗为度.按:“脱离凡俗” 便为“度”——这是从“主体”自己怎么样的角度而言的;而此处“度”字本义源自宗教,其角度应是“客体对主体”怎么样.这是“主体”与“客体”角度的偏离.(《现代汉语词典》)释“度”为“僧尼道士劝人出家”,正体现出“客体对主体”怎么样的角度.课本注似可采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