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体育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将革命传统融入教科书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以教育部《2021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公布的31册体育教科书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其革命传统书写情况。研究认为:部分教科书革命传统书写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体育教科书革命传统书写的主要形式有革命人物、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体育锻炼事迹,领导人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体育口号标语,新中国参加、举办奥运会的光辉历程,中国运动员卓越运动成绩、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发展成就。体育教科书通过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方式书写革命传统,但也存在革命传统素材选用失衡等问题。体育教科书编写可以从政治、历史、精神三个维度综合组构革命传统内容。体育教科书中革命传统未来书写路向为强化体育教科书中革命传统书写顶层设计、实现革命传统教育常态化,优化革命传统相关内容在体育教科书的分布、补足革命传统书写短板,厘清体育教科书中革命传统书写的育人逻辑、夯实革命传统育人基础,构建革命传统立体化书写形式、讲好体育革命传统故事。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选择1929-1937年间任职的20位场长为样本,以史料为线索采用历史考据等研究方法,从精英主义视角对民国时期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成长历程、工作实绩进行梳理,给予该群体恰当的历史定位。研究认为:场长群体是国家力量介入体育领域的产物。任职场长前,他们在知名体育系科接受了专业教育;部分人拥有运动员经历,在各级大赛上摘金夺银;多数人在学校体育、民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中表现突出;为担任场长积累了文化和社会资本;随后被政府任命为场长。任职后,他们制定规章制度引领省立公共体育场规范发展,通过举办民众体育训练班、体育会、业余运动会,创办体育期刊等形式促进民众参与体育锻炼。认为该群体是地方体育精英,他们引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公共体育场事业的发展,是地方现代体育活动的启蒙者,也是地方体育事业的代表和决策参与者。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使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搜集了2010年以来百余份体育暑期学校相关资料,对我国体育暑期学校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从招生对象看,我国体育暑期学校主要分为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和面向研究生的暑期学校两大类。主要发展特征为:体育暑期学校方兴未艾、课程设置呈现开拓视野与启迪思维的特点、办学国际化程度凸显、授课教师多为业内专家、办学主旨紧扣时代前沿。提出体育暑期学校发展的策略:扩增体育暑期学校数量,融合举办本科生、研究生体育暑期学校,根据优势资源打造体育暑期学校品牌,加强与外部学科的对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