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师生共同推敲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把课堂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智慧,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以达到培养学生有效思维的目的。"以学定教"与"顺学而导"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两者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的顺序环节;"导以致思"培养学生思维则是课堂教学的结果指向。  相似文献   

3.
<正>"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认真审视传统教学,消除弊端的新举措。下面,我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为例,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举措,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仔细研读教材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有许多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需要转变。其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的设想而设计的教案,就需要由原来的“静态”向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随时调整的“动态”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为学服务的思想。那么,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转化,预设的侧重点在“动态”教案与“静态”教案中有哪些不同,预设与生成是怎样的关系,在执行“动态”教案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本期刊出的《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一个分号激活一堂课》以及第9期刊出的《语文阅读教学新追求》是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案例以及他们的反思,希望大家从中能得到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18):57-58
有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生成,在教师一定的预设指引下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是一种积极的,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预设是教学的必要准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体现了生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调整教学前的预设,顺学而导,促进各个环节的和谐发展。"生成"需要"预设"来促进,"预设"需要"生成"来完成目标,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赵祯贵 《甘肃教育》2013,(24):82-82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只有以预设为基础。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以生成为导向.才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所以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课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要求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架起预设与生成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容易步入误区:提前预设好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解决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就算完事。其实,"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这一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而最重要的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意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是使课堂高效的主要环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无论是预设  相似文献   

8.
王莉莉 《考试周刊》2011,(26):107-108
生成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预料的,但如果我们能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生成,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总会出现预设不到的情况。在面对意外生成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顺势而导,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学定教,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0.
<正>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认为:"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预设体现教师的匠心,生成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数学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两类,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在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学习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学习。一、开放导入,顺学而引"开放导入"是指在教学新知前或问题解决之前,从封闭的复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当我们充满信心,拿着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站在讲台上时,往往会被学生的动态生成而打乱,常常会让自己措手不及。面对经常出现的状况,如何去化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让它们能达到和谐统一而撞击出精彩的课堂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预设和生成产生矛盾的时候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才能让这对矛盾体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胡佳 《现代教学》2014,(6):48-49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涵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沈玲 《教书育人》2014,(5):24-2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有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好准备,打造出具有活力的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师重视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是必然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真正互相融合呢?一、精心预设,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相似文献   

15.
刘艳娇 《考试周刊》2014,(30):45-46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针对生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并评价预设,为生成铺路。当生成有偏差时就在补偏中认可;生成有错误,就在纠误中否定,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  相似文献   

17.
乔海霞 《广西教育》2014,(25):87-87
正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建立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有驾驭复杂教学活动的能力,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的教案和课堂教学步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努力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点,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顺学而导、顺学而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者拓展教学目标的目的,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一、在深度挖掘中生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预设和实现动态生成,以达到互动、创新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预设和实现动态生成,以达到互动、创新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何燕 《考试周刊》2011,(88):52-53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呆板的、颓废的。预设与生成是手心与手背,具有不可偏废的同等价值。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