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 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与解构,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才能丰富和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与演变,在充分感悟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分配”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学校数学研究小组选择苏教版教材“乘法分配律”一课参加全市数学青优课比赛.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是教学的难点.教材给出一组等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异同,让学生对这种变形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并大胆猜想,再举例验证,通过不完全归纳逐步抽象规律、建立模型.备课组一致认为,认知固然重要,学生认知的方法更重要.基于这样的想法,有了第一次试教.  相似文献   

4.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典型的疑难课。虽然教材中早就有孕伏,四年级又专门学习,但是有些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乃至初中阶段,依然错误百出,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很好地突破学生认知路上的障碍。对于乘法分配律,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a伊(b垣c)越a伊b垣c,我也曾以为这是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最大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5.
郑茂苗 《江西教育》2000,(10):46-4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乘法分配律”的一个片段为(反馈训练环节):  ●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师: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大家已有所了解了。如果用a、b、c3个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你会吗?试试看,请写在练习本上。  生(全体寂静无声迅速地写在练习本上,其中一生板演):(a+b)×c=a×c+b×c。  师(巡视、检查、批改):同学们都写得不错,让我们再通过练习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生(跃跃欲试):好。  ●反馈练习  (1)填空题(一般模式填空,略)  (2)选择题(类似使乘法分配律完整的训练,略)  (3)找朋友(把…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这一定律学生运用起来总是不能得民应手,为了学生巧妙记忆和灵活掌握,我教给了学生一种巧妙的记法:  相似文献   

7.
乘法分配律不仅有乘法计算,还涉及加法,学生在应用时常出现错误,如"(a×b)×c"与"(a+b)×c"张冠李戴,"(a+b×c"错写成"a+b×c"。借助几何直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逐步揭示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根本区别,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这一定律学生运用起来总是不能得心应手,为了学生巧妙记忆和灵活掌握,我教给了学生一种巧妙的记法:"a"代表妈妈,"b"代表爸爸,"×"代  相似文献   

9.
乘法分配律是有关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是多位数乘法和有关简便运算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学代数中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知识的基础。但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常常会出现a×(b+c)=a×b+c、a×b+a×c=b×(a+c)、a×b+a=a×(b+0)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提高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率,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0.
以往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往往结合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a+b)×c=a×c+b×c”。然而,学生在做作业时,碰到“(a+b)×c”这种刚学过的题目还会做,但碰到“a×c+b×c”这种要倒回到“(a+b)×c”的题目时就大眼瞪小眼了。  相似文献   

11.
“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教材定律“原型”的挖掘,要强化并设计学生所需要的“活动经验”渗透.如果我们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能够时教材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以让活动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提早形成定律的模型,适当提前定律教学的话,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去括号常用方法由于乘法分配律a(b c)=ab ac具有去括号的功能,所以去括号法则a (b c)=a b c,a-(b c)=a-b-c,也可以理解为把括号前的“ ”号或“-”  相似文献   

13.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简便运算定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简便运算的难点。难在哪里呢?解读学生的错误,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出现类似a伊(b垣c)越a伊b垣c这样的错误,看似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两种简便运算,实质上是学生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乘法分配律的"神",忽视了对乘法分配律最本质意义上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经历探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中,乘法分配律是算术运算性质方面的重要内容,它联系了乘和加两种算术运算,贯穿了四则运算教学的全过程,可用于简算,而且与中学的因式分解内容联系紧密.乘法分配律内涵丰富,其表达式(a+b)×c=a×c+b×c,左边有两个运算符号(一个加号、一个乘号)和三个数,右边运算符号(两个乘号、一个加号)及数的个数(四个数)...  相似文献   

15.
正"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要的运算律,也是学生掌握较为困难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材或者教师都会给出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达,而现行教材只出现字母表达式,淡化文字描述,如此则造成学生对该运算律的理解不扎实,概念化水平不高,过多依赖形式化思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突出了三类习题设计,促进并提升学生的概念化水平。一、设计构造题,直面概念内涵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初始环节,对形如(a+b)×c与a×c+b×c这样的习题是有感知的,  相似文献   

16.
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是“(n+b)×c=n×c+b×c”,它在简便计算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这里介绍几种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技巧。  相似文献   

17.
1探究背景 我们知道,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的乘法一样,满足交换律与分配律,但唯独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不一定成立.这不能不说是由实数到向量的类比中留下的遗憾一笔.我们也都知道,不成立的原因主要是此时等式的两边依然是向量,而a与c却不一定共线.但这样的解释始终让我们对该式保留着一个模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一门内容丰厚而精深的学科。数学课本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而要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却是无限的。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既立足课本知识,又能对教材进行适当而有度的拓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列举几例以作介绍。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已掌握形如(a b)×c=ac bc、(a-b)×c=ac-bc的运算规律。我见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好且易于接受,即出示这样一组题:(a b c d e)×f=(a-b-c-d-e)×f=(a b-c d-e)×f=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大部分学生都能依据乘…  相似文献   

19.
师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中的哪两个运算定律 ?生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a×b =b×a(a×b)×c =a× (b×c)师 :在乘法中还有一个运算定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呢 ?这节课我们用身边发生过的事一起来探索发现。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了陆亭亭等 4位同学 (指着坐在前排的 4位同学 ) ,我们就来计算一道和他们有关的题目。出示应用题 :每张单人课桌 70元 ,椅子 3 0元。上学期我们班转来 4位同学 ,学校里为他们每人配了一套课桌椅 ,一共要花多少元 ?学生解题 ,后指名回答。生 1:我是这样想的 :桌子 70元…  相似文献   

20.
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在解决形如α÷(b+c)的计算问题时,常常会受其干扰把原式改写成a÷b+a÷c来进行简算。并自己命名为“除法分配律”。为此,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