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英国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自1906年工党建立以来,尽管工党与工会之间发生过多次政策上的冲突,但是互相支持始终是主流。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工党与工会之间却出现了分手的征兆。二者关系的这种逆转,反映了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目前,工党和工会都进入了冷静思考、调整政策、自我改造的新阶段,以期在世纪更替之际的英国政治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的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起始于二战后工党的上台执政,结束于1992年的英国大选。这一时期的二者关系多次起伏,呈现出主导权由工会转移到工党、关系起伏与工党的政坛沉浮存在相当程度的契合、基本定位由劳工运动盟友疏远为社会伙伴关系、工会由工党发展的推动力量演变为制约力量、保守党的工会政策和英国社会状况变化是关键性影响变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威尔逊政府时期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发生了从“合作”到“分裂”的重要变化。英国经济部门中传统行业的淘汰和萎缩,高等教育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工人阶级文化。面对英国经济相对衰退的困局,威尔逊政府将改善劳资关系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限制收入政策和《代替冲突》的相继失败,是工党与工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威尔逊工党经济革命的滞后性,工党与工会利益目标的碰撞,工会自身分散化的特性,造成了工党与工会之间渐行渐远,最终工党不得不展开与工会关系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的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起始于二战后工党的上台执政,结束于1992年的英国大选.这一时期的二者关系多次起伏,呈现出主导权由工会转移到工党、关系起伏与工党的政坛沉浮存在相当程度的契合、基本定位由劳工运动盟友疏远为社会伙伴关系、工会由工党发展的推动力量演变为制约力量、保守党的工会政策和英国社会状况变化是关键性影响变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自1997年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执政以来的两届任期内,布莱尔领导下的新工党将其“第三条道路”的价值观引入高教改革。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所出现的危机及其改革措施表明: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动向与新工党执政思想中的建设“全纳社会”、强调对弱者的保护、重视权利与责任平衡及团结与合作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英国工党诞生后镜意向政坛进军,取代自由党进入英国两党制轨道。二战后工党上台执政推行国有化和福利政策,取得很大成就,迫使保守党向工党政策趋同。70年代末,英国爆发经济危机,保守党经先改革,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激活了经济。为摆脱18年在野的困境,工党进行政策革新,从而赢得1997年大选的胜利,重新上台执政,现在是工党向保守党政策趋同。  相似文献   

7.
英国工会是英国工党的主要缔造者,没有工会就没有工党。从1900年工党成立到1945年工党在二战后首次大选中获胜,是工党与工会关系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二者关系具有总体处于和谐局面、工会居于主导地位、工会推动工党发展、世界大战起促进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1945年英国大选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的重要界标。时值政治巅峰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被选民抛弃,工党出人意料地执政。这次大选的政治意义在于奠定了战后保守党和工党争雄政坛的格局。工党执政期间极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工党下台后留下的遗产———“福利国家”政策,被历届政府所承继  相似文献   

9.
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次改革奠定了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工党社会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试验。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教育政策,学术界有关论著不是轻描淡写,就是非议颇多。教育作为工党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一无是处。工党在执政期间,努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科技教育,为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艾德礼政府时期工党与工会总体保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工会支持工党的内外政策,在工资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克制;工党的政策则带有鲜明的工会考虑,重视维护和提高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工党和工会30年代以来在劳工运动中密切合作、相互确立适宜的政策与态度和英国选民结构的特点。工党与工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对工党具有明显的两重效应。它既帮助工党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也是工党争取连续执政和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2.
1945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采取了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等重大决策,大力推行其“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工党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思想来源有两个方面: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工党确立起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同时,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凯恩斯主义出现了。英国社会主义主张国有化和公平分配,而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增加投资。一种是要求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产物,一种是资本主义要求自我调整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惊人地相通。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的结合,便成为战后艾德礼政府内政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李华锋 《天中学刊》2009,24(4):7-10
英国工党在处理工会问题上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启示其他政党在发展和执政中必须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地调整思想纲领与政策策略,必须努力协调好巩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社会基础的关系,必须重视加强党的团结和增强党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国家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第三条道路”思潮。英国自1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上台之后,在多个领域全面实施“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在意识形态、政策、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进行创新改造,而作为主要倡导者,英国工党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对“第三条道路”进行大胆实践,成就斐然,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0年高考上海卷第24题是这样的: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B。根据题目与答案的表述可以推出:英国工党政府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此推论,笔者难以理解。首先,“政府干预经济”应该是工党政府政策的“手段”或者“表现”而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6.
“第三条道路”是当代美国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等欧美左翼政党为解决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国内外问题而提出的政治理论主张,它主要体现在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平衡上。这种社会思潮在当代的兴起,顺应了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新的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反应。中产阶级的扩大为“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为中左翼政党扩大政治影响并上台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第三条道路”尚未形成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还须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政党发展史上,工党是一个在20世纪初才诞生的后起之秀,它凭借着工会的支持,打着“劳工主义”的旗号,以工人阶级的代言人的身份走进了英国政治舞台;在站稳了脚跟之后,工党就将“社会主义”作为它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标志,很快取代自由党成为英国两大政党之一;工党现在又凭借“第三条道路”理论优势,两次击败保守党,雄踞英国政治权利的中心。本试图从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新角度,考察和分析工党的演变及其原因,得出任何政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指导思想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卡拉汉在1979年大选前不久曾说过,他预感到英国政治中的“海变”即将发生,这种大变化“或许每30年发生一次”.果不出所料,在同年的大选中,他领导的英国工党负于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保守党手下.卡拉汉认为,选民对政府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工党对此无能为力.时间证明他是对的.此后经过三次大选,更换了三届领导班子,但工党至今仍屈居于反对党地位.(5月12日约翰·史密斯逝世后,工党正在酝酿选举一位新领袖,此人大概非托尼·布莱尔莫属.)变化不仅仅限于英国.在整个北欧,选民对社会民主党和其它左翼党的支持程度大大地降低了.工党1979年的失利只是其中的一段插曲,瑞典社会民主党在1976年大选中的失败(自1936年以来第一次被挤出政府)才是悲剧的序幕,而赫尔穆特·施密特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1982年在德国的下野则是悲剧的尾声.1974年,左翼在奥地利、比利时、英国、丹麦、芬兰、德国、荷兰、挪威和瑞典等国执政,到了1982年,除奥地利外,在其它国家都已先后下野.  相似文献   

19.
1978—1979年冬天,战后以来规模最大的罢工运动在英国爆发,造成了英国社会秩序的极大紊乱,史称"不满之冬"。70年代初,西方国家集体走进了经济发展的"死胡同",因此"不满之冬"的爆发既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集中体现了战后英国固有的社会矛盾。受自身结构性矛盾的限制,卡拉汉工党政府未能有效抑制罢工浪潮的兴起及蔓延,使民众对工党、工会乃至"共识政治"传统均产生了严重质疑。面对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撒切尔率领保守党重新执政,继而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相似文献   

20.
非殖民化是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对于英属殖民地.工党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放弃帝国的前提下,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畏.稳庄帝国的阵脚,同时从现实主义出发.对执意要独立的殖民地许不加以阻拦,工党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英国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