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2.
晚唐以前,“娘”“孃”的使用有严格的界限,“孃”表“母亲”义,“娘”表“年轻女子”义。晚唐以后,“娘”“孃”开始混用,词义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词汇双音化的影响下,“娘”“孃”二字重叠,不仅能够表“母亲”义,还能够表“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女性神灵”“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等义,而“嬢”作为“孃”的讹变形体,因为字形简单,也逐渐被人们使用。后来,受到语言规范的影响,“孃”并入“娘”。但在吴方言、西南官话、西北官话的部分地区,“娘娘”与“孃孃”“嬢嬢”分用尽然,“娘娘”表示“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以及女性神灵”“,孃孃”或“嬢嬢”表示“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  相似文献   

3.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所谓“定点”.即定“内容点”、定“问题点”、定“范围点”。为解答问题做好一切必要准备;所谓“定性”,即定问题的“性质”,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最终还是通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答案进行评判,通过对问题的“定性”,引导学生把握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深度,从而做出准确、规范的答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定点”、“定性”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紧密联系的,在实际运用中要综合运用。这种方法对于解决散文阅读中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题目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7.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8.
“划”字是个多音字,读二声huá(滑)音时的义项不易误写,如“划船”、“划水”、“划桨”、“皮划艇”、“划根火柴”、“划玻璃”、“手上划了个口子”、“划算”、“划得来”、“不划算”,乃至“划拳行令”、“把身上的泥土划拉掉”等,均不易误写。“划”字读四声huà(化)音时却容易于与“画”字相混出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10.
“幅”“副”“服”这三个量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幅”读“fú”,“副”读“fù”,“服”作为量词时读“fù”。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却是不同的。“幅”的本义指布匹等纺织品的宽度,借用作量词,用于布帛、字画等,如“一幅窗帘”“几幅画”等。“副”用于戍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两副对联”等;用于配套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活动”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下,围绕学习任务而综合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围绕一个“任务”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活动”。“主问题”是能从课文的整体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出发而设计的能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活动”“任务”“主问题”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是对新课标精神的落地,也是“学为中心”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4.
人物对话中,常常带有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这些感情,除选用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不同的句式表达外,“呀”、“哇”、“啦”、“哩”等语气词,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不可小觑.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  相似文献   

15.
“盈利”、“赢利”与“营利”这三个词近几年频频出现于报刊,乍一看似乎无区别,而事实上是大有文章的,概括说来,“盈利”和“赢利”相同,但与“营利”有异;详细辨之,则“盈利”和“赢利”、“赢利”和“营利”大约相当,可“盈利”却不同于“营利”。  相似文献   

16.
齐援朝 《长治学院学报》2007,24(1):46-46,57
文章用例证阐释了“假”、“伪”二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假”的本义是“借”,引伸为“凭借”,再引伸为“非真(包括非正式、非血缘、非原生)”;“伪”的本义是“非原生”,引伸为“虚假”,再引伸为“非法”。  相似文献   

17.
“度”是个多音字,文题中第一个“度”字读duó(夺)音,二声,是推测、估计或计算的意思,常用词语有“忖度”、“猜度”、“揣度”、“度德量力”、“审时度势”、“以己度人”等。这个读音常被人读错,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4集中蔡夫人说“他人之心怎可度”时就把“度”字读错了。  相似文献   

18.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连接”、联结”、“链接”三个词的意思和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某些方面的差异,不太好掌握,容易混淆。本文对“连接”、“联结”、“链接”的用法作一些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词”与“辞”是近义同音字,容易混淆。如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题考查字形,A 项有“词不达意”,这个“词”对不对呢?是否必须用“辞不达意”呢?恐怕不少考生难以判定。事实上“词”与“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先说通用的情况。在言语和文词这一意义上,“词”、“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讼”、“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