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黄文熙 《考试周刊》2011,(35):20-21
《诗》《骚》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古代诗歌题材类型的滥觞。钟嵘认为《十九首》"其源出于《国风》",可谓真知灼见。《古诗十九首》取材多来自文人世俗生活,它真实地再现了汉代中下层文人士子的生存状态,内容上要么是羁旅愁怀的游子之歌,要么是哀婉悱恻的思妇之词。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与《古诗十九首》中,思妇是二者共有的、重要的审美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思妇形象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类型、处境和心态上。从审美角度来看,《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较《诗经》中的更具审美意蕴,独具"真""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复杂情感,塑造了丰满的思妇形象。本文拟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本质来探讨这首诗的思妇形象。  相似文献   

5.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千载传诵的写离愁别绪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和游子的相思之情,生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这首诗主要写唐人的胸襟与宇宙意识,充满哲理。下面对程丽华、张正平两位老师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几种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集中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优美迷人的壮丽画面,同时融入思妇游子的深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情景美。  相似文献   

7.
从形式上看,《错误》一诗短小精美,既是中国传统的题材,有大量传统的中国意象,又有新颖的现代表达,称得上古今结合,中西合璧,这是共识。但在内容上,从女性的角度,结合与此诗题材相关的历史、文学两方面进行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诗实是借写一缕愁思来写思妇,借写思妇的苦来展现中国社会的苦难,其写作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学习这首诗,在学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基本层面之前,应先结合诗本身以及所占有的历史文学资料进行想象、还原。  相似文献   

8.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鹊桥仙》都是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但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迢迢牵牛星》是通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来表现世间思妇的不幸,应归入思妇诗之列。诗中主要借织女的相思之苦来表现人间思妇的闺怨。对于织女着墨并不多,只用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所引《诗经》的动物意象具有明显的感伤色调,表现了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以乐衬哀,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流云小诗》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兴起的小诗代表,它以清丽淡远的语言、简洁静穆的诗形、蕴含哲理的诗骨、真挚动人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审美、空灵幽深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以“舟”为写情寄意的道具,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泛舟词,清晰地展现了其个性情怀发展、演变的轨迹。少女时期的《如梦令》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展现了她充满童趣的率直、活泼的个性;少妇时期的《一剪梅》则表现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及其对缱绻爱情的渴求,展现了她敏心善感的女性意识;晚年的《武陵春》则表现了词人伤时感旧的哀思和情浓意切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她孤独憔悴的凄凉情怀。李清照从少女到少妇的情感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生活底色是温馨朗润的。而从贵妇到“孤舟之嫠妇”的情感转变则是突发性的,其情感基调是凝重灰冷的。  相似文献   

13.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作品中一篇充满女性意识和象征手法的佳作。笔者首先分析了《雨中的猫》中的三个重要角色—女人、猫和雨所代表的深层涵义及相互关系,其次,通过对小说中三个主要场景—寻猫、诉猫、送猫的分析来解读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同时,还指出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对女性命名权的忽视。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横跨南北宋的著名词人 ,在其几乎所有的后期词篇中 ,都流露出浓厚而执着的怀乡情结。作为时代的见证人 ,她深情地倾诉了历经劫难后对故国、亡夫、旧时的悼念和追怀之情 ,从而使其怀乡词体现出突出的独特性、丰赡性。尤为值得肯定的是 ,她的这类作品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骊山老母原是道教中的女仙 ,在古代小说中其身份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她从早期的女妖形象逐渐成为令人尊敬的女仙 ,特别是在清代英雄传奇小说中 ,她不仅关心女英雄的事业 ,还特别关心她们的婚姻。这一形象的出现 ,曲折地反映了清代妇女对自由生活和自由婚姻的向往。同时 ,骊山老母对自择婚姻行为的支持 ,实际上也是对传统的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  相似文献   

16.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情歌描写了男女之间爱慕、相思、相会、追求等感情经历 ,热情赞颂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生活。纵观全部《诗经》情歌 ,女性是主角 ,男性是配角。  相似文献   

18.
“安史之乱”后,唐诗中出现一批反映下层女子生活的诗篇,它们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独具特色的贫妇形象。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之多的描述下层女性生活的诗篇,主题突出,语言质朴而深沉哀痛,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迄今为止的女性书写历史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女性主义诗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写作现象,它以一种激情而又不无极端的方式宣泄了女性生命中的压抑和渴望,表达着对女性历史的焦虑和对自由状态的强烈向往.这个诗歌群体的代表人物伊蕾、唐亚平、翟永明的诗作充分显示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书写倾向.  相似文献   

20.
魏时描摹女性生活颇为全面,一是多有对盛女不嫁的怨恨,但此类描摹或有寄托;二是写离别相思;三是写对幸福爱情的渴望;四是同情弃妇;五是对男女欢宴的欣悦。晋时描摹女性生活之作,一是多强调社会伦理;二是多关注诗人自身的爱情生活,或直述夫妻相思,叙写夫妻感情,并多有“悼亡”之作。魏晋诗歌对女性及女性生活,从全面关注走向对自身的审视,此中既有对前代的继承,更多是该时代的独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