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放管服”视角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上述问题,发展机遇表现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统管理思维定势获得突破、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机动作用凸显;即挑战表现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数量与项目上存在失衡、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利益矛盾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与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提出相应优化路径:即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多项目、多主体的赛事体系;培育体育社会组织,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法律法规,规范监督环境。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等方法 ,阐述高等体育函授教育是“体教结合”的特殊形式 ,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通过高等体育函授教育与竞技体育的互动关系 ,探讨高等体育函授教育未来发展思路与方向。开辟并填补特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之空白 ,积极和相关部门合作 ,走培训和函授教育相结合道路。满足竞技体育人才市场需求 ,共同完善“体教结合”培养体系 ,使高等体育函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通过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等方法,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扣人才市场,阐述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指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市场还属“准人才市场”。为此,需明晰人才资本产权;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市场中介的管理和培训;开发建设网上市场;强化市场环境的建设;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观赏资源整合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观赏资源的结构特征。研究认为区域规模经济和资源禀赋差异是资源整合的客观需要,地区利益、体制及制度障碍、文化与观念差异等是影响资源整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实现资源整合的策略:促进竞技体育人才流动,重视竞技体育场所整体规划、建设与利用,加强竞技体育观赏市场的制度建设。旨在为盘活竞技体育观赏资源,推动“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观赏业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的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具有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从分析我国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出发,揭示出“体教结合”模式实施的诸多障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削弱和祛除障碍的路径,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体教结合”是目前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最佳选择。构建国家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实行整体开发。建立不同人才、不同项目、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人才开发体系,以及国际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开发体系,国家、企业、个人等多元开发的体制。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发展阶段,增强四川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擢升为国争光贡献度、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成为四川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四川省长久以来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命脉所在,对于其新发展阶段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剖析了四川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指出现存的现实问题:人才培养“战线过长”,项目布局不合理;优秀运动员培养管理体制单一,运行机制滞后;学训矛盾极为突出,退役安置异常困难;科研助力处境堪忧,科技保障亟待优化。在层次结构分析结果基础上,为四川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对策建议:优化选拔机制、革新培训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展体育科技、加强政策支持以及完善安置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跃宁 《体育学刊》2007,14(7):80-83
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优化了课程整体结构,增加了体育学习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为建立完全学分制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该模式确立了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包括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复合型课程的地位。课程内容广泛使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但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实施该课程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国家竞技文化的自觉与重构是揭示国内竞技重科技、轻人文的问题,创建以“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为发展思想;以政府、市场、社会、教育、集体和个人多元治理为发展方式;以科技、人文、政治相融合为教育内容;以培养“技术精良、人文厚实、立场坚定”的运动人才为目标的生态竞技文化体系。这对于建设体育强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献研究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从观念的转变、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科教兴体”战略的实施、举国体制的完善、项目的布局等5方面概括和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体教结合"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背景问题。采取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社会转型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体育体制改革的背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和投入风险的背景。研究表明,社会转型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体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化机制将在新的"举国体制"中发挥积极作用;合理规避投入风险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传统竞技体育学理论涵盖了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等4个子学科;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运动选材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运动员选材学”发展成为“运动选材学”;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成的有序结构,使竞技体育专项系统层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运动训练各个阶段训练工作的具体操作确定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实行体教结合的27所中学生和10所高校运动员的训练管理情况作了详尽描述,并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为中学与高校训练的衔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纵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教育学意义上审视“体教结合”后发现:“体教结合”由于观念、体制等局限,难以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促使其向学校竞技体育过渡。学校竞技体育,重心在竞技体育,实体在学校,指的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现实目标的训练、比赛活动。认为:相比“体教结合”,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更明确,管理更到位,措施更合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竞技体育要发展,其先决条件是应培养出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县市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和根基。结合县级体校重竞技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浅析目前县级体校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指导思想、举国体制、政策导向、学校竞技体育自身积累的经验等方面,阐述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指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在竞技体育资源利用、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及运动员队伍建设、教育与体育系统的协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应以高校为龙头,建立学校竞技体育服务平台;大力构建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建设 《体育科学》2012,32(6):3-13
浙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院校化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这一制度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在解决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浙江实践"的核心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院校化,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到优秀运动员的大学学历教育的院校化培养体制,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了"竞技体育系—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秘书处三位一体"的院校化管理体制。"浙江实践"是一种改革方向明确和道路预先设计,但需逐渐体制成型和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竞技体育人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内蒙古自治区现役专业运动员、一线教练员以及竞技项目设置和运动成绩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民族性是内蒙古竞技体育最显著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竞技人才是其发展的主体。加强“主体项目”的普及、注重教练员的培训与交流、培养大学生运动员是提高内蒙古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鲁磊  储娜 《体育学刊》2006,13(6):121-123
通过对河南省17个地市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调查,发现影响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有资金投入、设备条件、生源质量、运动员就业、管理体制、项目设置、竞赛体制、选材与训练、教练员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