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运用pH传感器,测定NaOH溶液分别滴定FeCl3溶液、Al2(SO4)3溶液以及两者混合溶液的pH曲线。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验图像分析Fe3+、Al3+开始沉淀的pH及沉淀完全的pH,通过"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四重表征分析pH曲线变化,探讨Fe3+、Al3+分步沉淀的可行性及最佳pH范围。  相似文献   

2.
利用厨房常见材料设计实验,以化学视角探究日常用品Na2CO3、NaHCO3的性质。可以在家中利用常见材料进行探究,认识Na2CO3、NaHCO3的外观、水溶性、溶解过程的热效应、碱性、与酸反应的过程、热稳定性,进而能够科学、有效地在生活中应用,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科学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董顺 《化学教学》2023,(2):75-79
由两道高考试题引出对Fe2+与H2O2反应的探究。结果发现,不同的亚铁盐与H2O2作用的结果与实验条件有关:在无外加酸碱时FeSO4溶液与H2O2作用会得到碱式硫酸铁和氢氧化铁沉淀的混合物;FeCl2溶液与H2O2作用会得到聚合氯化铁胶体。在酸性较强时Fe2+与H2O2作用主要生成Fe3+;在酸性不太强时主要得到胶体,往往得不到沉淀。亚铁盐与H2O2混合除了发生Fe2+与H2O2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外,同时含铁物质会催化H2O2的分解,H2O2分解放热还会促进Fe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常温预还原-热处理法制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钠”综合性研究实验,探究了原料种类和热处理温度对Na3V2(PO4)3/C的物相、晶体结构、晶粒尺寸、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NH4VO3中的V5+更易被草酸常温还原,机械活化后所得前驱体为无定形结构,由该前驱体热处理制备的Na3V2(PO4)3/C结晶度更高,且电化学性能更优。通过优化合成温度,发现在700℃下合成的Na3V2(PO4)3/C具有最高的比容量、最优的倍率性能和最佳的循环性能。在实验中,学生通过材料制备、结构及形貌表征、电池制作与电化学性能分析等环节,能够达到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激发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商用脱硝催化剂的应用现状,将“产学研用”理念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自我保护机制的Nb2O5-S/CeO2脱硝催化剂,并采用XRD、TEM、H2-TPR、XPS、NH3-TPD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选用insitu DRIFTs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Nb2O5-S/CeO2催化剂在较宽的温度窗口下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此外,当K沉积在Nb2O5-S/CeO2催化剂上时,SO42–将优先与K结合,从而有效阻止毒物攻击Ce-Nb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NO2与H2O反应并无NO生成”这一异常现象进行探究,发现通常利用NO2与H2O反应制备HNO3的过程是分步进行的,NO2与H2O反应先生成HNO3和HNO2;HNO2不稳定,随后分解生成NO和HNO3。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实验探究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缺乏创新方案设计,导致探究性实验教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次研究以“Na2CO3和NaHCO3性质”学习为例,从生活化情境引入、学生自主设计、教师新课教授、实验创新改进几个方面,探索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对于同时含有Fe3+和Fe2+的混合溶液中Fe2+的检验方法,学生普遍认为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来进行检验,而不能采用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氯水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实验寻找证据对各种检验Fe2+的方法进行证实或者证伪,强化了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以及控制变量的思想及证据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9.
探讨基于思维进阶的探究型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出探究实验内容选择的三原则、三来源和实施的路径,并以高二化学实验选修“KI与Cu(NO3)2溶液反应原理探究”为例,详细阐述了课时安排、思维进阶以及教学的一般过程,为高中化学探究型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实验探究活动重点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也将有发展。实验是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获取化学知识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而现实实验活动课堂教学存在“讲授式”“照方抓药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醛基检验后生成银镜处理的真实情境,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洗涤银镜,在探究过程中培育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以DIS温度、压强及气中氧传感器探究“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结果表明:H2O2在分解的过程中伴随着反应体系温度的变化,不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使用条件;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能表示H2O2分解速率;单独使用DIS压强传感器开展本探究实践活动,科学性有所欠缺。为使探究活动更具备“定量”属性,使用DIS温度、压强以及气中氧传感器对本探究活动展开实验。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从学科融合角度、定性与定量实验整合角度、规范角度出发使用DIS系统”的活动建议,以更丰富的实验证据帮助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同时助力学生体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从情境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相似文献   

13.
以“缺铁性贫血和服用琥珀酸亚铁片”为真实情境,学习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等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变化观念和守恒观念等核心素养。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为真实情境,融合信息化技术,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大用途和“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感,达到大概念教学引领下的深度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浙江新高考改革,对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用CO2与H2制CH3OH”。以“用CO2与H2制甲醇可以实现吗?→用CO2与H2制甲醇反应能进行到什么程度?→用CO2与H2制甲醇反应快吗?”为教学主线,构建化学反应原理的认知模型,为高三化学反应原理复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人教版选修四“原电池”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从“初识原电池—再识原电池—原电池变形记”三条教学线出发,以学生“复习旧知—分组实验—微观符号表征—实验创新—联系生活—设计实验—模型建构”为活动线,渗透并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生在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质疑旧知识,用一次次的实验论证了猜想,获取了新知识,完善了知识体系,建构了原电池知识模型。  相似文献   

16.
关于"Fe3+和Fe2+的转化"实验:人教版《必修1》实验方案如下:在盛有2 m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把上层清液倒人另一试管,再加入几滴氯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实践证明,实验效果很差:没有预期的红色出现,而是  相似文献   

17.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铜氨配合物的形成过程和CoCl3·5NH3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同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认知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在宏微结合中建构配位键模型,在科学探究中巩固配位键模型,在任务情境中应用配位键模型,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框架,有效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1]。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2]。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注重理性思维与实践、实证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证据意识,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应用化学知识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最终让学生形成化学层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  相似文献   

20.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活动·探究"要求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比较,笔者现提出适合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的三种可行性设计方案,以供同行参考。一、利用传统仪器进行创新设计1.实验用品注射器2支(20 mL)、具支U形管1支、小气球2个、橡胶塞2个、铁架台1个、0.5 mol/L Na2CO3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