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坚持了毛泽东公平效率观的正确思想,科学分析了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效率公平观思想。效率既指经济工作效率,也指整个社会系统的效率。效率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而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公平从政治上讲是政治权利的平等、规则的平等,经济上是指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伦理上讲是人格上的平等。公平不能超越时代发展,不能急于追求无差别。社会主义的公平是先富与共富的统一,共同富裕是目标。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高层次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追求公平效率有机统一具有更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在追求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压力和问题,表现为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社会不公等问题,其主要根源是制度政策安排的缺失。要从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治体制制度化水平、增强政府执行政策能力等方面保证公平效率有机统一的有效政策制度需求,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和谐统一烈而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然而,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生,具有典型的两面性,要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和谐统一,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负面效应,从而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一、避免“公平与效率分离”,实现二者有机统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追求的两大目标。社会主义必须而且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之所以说必…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集中反映着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核心理念,实现公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探索社会公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不懈推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成就主要体现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认知;制度上逐步建立了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实践上探索创新了实施社会公平的对策。经验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公平的基础保障;改革的深化是实现公平的强大动力;人民的利益是实现公平的根本遵循。总结党百年来推进社会公平的成就和历史经验,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平等应体现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追求教育平等应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现实条件,正确把握其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除了存在静态的相互对立和局部的矛盾冲突外,还存在着自我动态平衡和宏观的有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兼容并存.  相似文献   

6.
劳动平等既是产生于商品经济的“普世价值”,又是贯穿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制度规则.只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平等才取得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导权,才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经济关系.劳动平等与其所反映的社会主义经济现实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社会主义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劳动平等,但可以提高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提高劳动平等实现程度的任务复杂而艰难.一方面,劳动平等与其他市场公平原则并存,形成双重公平叠加的特殊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劳动平等与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既相互区别,又相关联,形成两个层面互动的特殊现象.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能够建立起全社会范围更高程度的劳动平等.  相似文献   

7.
公平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最终标准和方式是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是不同公平标准和方式的和谐统一。公平的不同目标追求、理论基础、评价标准和实践方式形成不同结果。道德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人格平等,趋向是理想多于现实。经济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能力平等,结果是现实多于理想。政治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但其永恒主题不仅是平衡稳定与发展、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它们相互促进、持续不断提高水平的公平的关系状态,而且总是在道德理想与经济现实的矛盾中博弈和寻找平衡。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互为基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社会公平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扶贫帮困、慈善仁爱的理论基础,追求互利和双赢是在能力和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基础。整个社会道德追求的主流对教育公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具有两面性,并未涉及导致分数差距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政治、道德平等和经济不平等情况下,以不平等的方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才是公平的。追求公平既有对能力、经济等有优势的人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也有对能力、经济等处境不利人群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但通常情况其核心是对后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协调道德、经济和政治公平的标准和方式。以人格平等的道德标准和方式,实现教育平等。以能力平等的经济标准和方式,提高教育效率。以平衡道德公平与经济公平关系的政治标准和提供机会、过程公平的方式,形成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通过整合道德、经济和政治的公平标准和方式,形成持续不断提高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水平的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公平与正义、公正从社会发展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最高目标看,具有完全相同的本质,追求和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正义、公正。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的产权基础--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则公平、机会平等、效率优先是一种权利对等意义上的起点公平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排他性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公平是一种权利对等意义的结果公平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也是排他性的所有权。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的公平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是权利平等意义上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是所有权缺乏排他性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权利对等意义上的起点公平和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结果公平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特点,应根据教育公平的本质特点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积极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及其评价模式,坚持教学民主与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0.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正合理平等的分配原则,只有正确的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而按劳动者的贡献分配;按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创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实现这一分配原则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公平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其效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平等或等同于公正,公平实际上蕴涵着平等和公正两方面的矛盾性要求,公平的本质就是对这一矛盾性的把握。公平与效率具有一致的关系,效率的提高决定着公平发展的历史,而社会对公平的追求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着效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效率是公平的尺度。然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具体说来,又是在公平内部平等和公正的矛盾性张力中展开。  相似文献   

12.
鲁龙特 《考试周刊》2008,(8):169-171
和谐公平观是人类社会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践探索的最新产物,是我国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认识的最新成就,是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与复杂多样的有机统一.是对其它公平效率观的扬弃,是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人全面进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13.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做到既实现效率又雏护社会公平。而市场经济下的效率和公平与历史上其他阶段的效率与公平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实现机理: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市场经济与效率具有天然的统一性,但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又会使其难以实现持久、完全的高效率,因而需要公平机制的协调和矫正;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公平型经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市场内公平”和“市场外公平”之分,“市场内公平”可以直接体现效率,但“市场内公平”的运作又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而这种“经济不平等”却可以通过实施“市场外公平”来协调和矫正。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关键是要协调、整合好“市场内公平”与“市场外公平”的关系,切实把握住两者运用、实施的领域和秩序,使之在各自确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目标,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公平的规则和制度是效率达到最优化的前提。收入分配公平是高效率的基础。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是围绕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而展开的。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成为党和政府在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指导原则。注重社会公平,要求在收入分配领域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政策导向上应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追求微观上效率的提高、宏观上公平度的增加,并把制度建设和扩大就业作为现阶段效率与公平统一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公平的基本含义是:社会制度的公正、社会运行的平等、社会利益的平衡.在法经济学视野中,公平与效率是内在统一的,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也是评判法律制度优劣的根本尺度.法律公平与经济公平存在着差异,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原则与“法律价值中公平优先“的法治原则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的教育平等问题,需要明确几个关键问题:公平与效率、权利平等与实质平等、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在现阶段,在教育的不平等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必须体现"公平优先,效率兼顾"的原则,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效率;不但要重视权利的平等,更要关注实质的不平等,以及教育的不平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要关注微观个体的机会均等,也要关注宏观上结果的不平等,重视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物权分析为切入口.可确认物权效率与物权公平的静态统一向动态冲突发展,依靠物权社会化的限制,使冲突转化为效率和公平的高层统一。物权制度的两个统一能够代表初次分配中的对立统一。初次分配中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高层面统一.是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的结果.政府限制权利滥用使权利社会化而导致收入分配均衡。效率优先论是“权利本位”的价值理念.关键在于追求什么目标的效率.以牺牲资源环境、他人公平为代价的净货币收入的效率优先不可取;占有规律决定了私人高效率不可能分给穷人“蛋糕”。准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两个统一可明晰政府与市场分工。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的“良心”。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不仅是一个涉及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价值追求的理论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使效率与公平实现有机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支撑。在实践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既注重效率又维护公平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路。  相似文献   

20.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促进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邓小平效率公平观的重要思想,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