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播的模拟语境和广播的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提出广播的模拟语境这一理论,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释、说明广播的语境与广播语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广播语体的表达手段系统,了解广播语体  相似文献   

2.
林兴仁所著《实用广措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是我国汉语广播语体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广播学和语体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播学与语体学相结合的学说体系。广播学是一个相对独  相似文献   

3.
林兴仁所著《实用广播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9月)一书,是我国汉语广播语体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广播学和语体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播学与语体学相结合的学说体系。应当说,这一首次结合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语体的功能,尤其是广播语体功能的提出,有的同志对此说或许将信将疑。咱们还是先看广播实践中的两例,再说曲直。  相似文献   

5.
现今的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是汉语的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应用语体、科技语体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涉及广播语言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以广播稿中的修辞格为研究的材料,因而对广播语言的运用、对广播稿的修辞不能直接起作用。广播工作者翻开现今的修辞学著作,修辞格部分看到的大都是诗歌、小说、散文、政论文的例子,很少能找到几例广播稿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播语体、电视语体两大分类为纲,以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目,回顾广播电视语体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梳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林兴仁同志的新著《实用广播语体学》,获益良多。广播语体学是一门专业学问,由于工作关系,有关研究广播语言的书和文章,我大都拜读过。同行们,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中大都着重阐述与报刊文章相比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而且大都局限在新闻广播方面,并且还不是新闻广播的全部。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需要研究的,它是研究广播语言学的基础。但是,广播有多  相似文献   

8.
广播战线的老同志一致主张建立广播学和它的部门分类学,如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采访学、广播编辑学、播音学等,广播语体学就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门分类学。  相似文献   

9.
广播语体是全民语言的功能变体之一,它是社会公认的,在功能上被制约的,在广播这个特殊的交际领域内,为了适应广播的特殊的语境的需要,选择、运用、组合语言交际手段而形成的一套表达手段系统。在言文变体(即口语和书面语这一对变体),中,广播语体属于语言的口语交际形式,是口头谈话体,只不过它不能借助手势、动作、表情,也不能补充、解释,更不能打断。因此,它比人际之间的口头谈话对语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广播评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观点传递的形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但总体上是“口播报刊”。到20世纪80年代。广播评论进行“语体改造”——将报刊上的言论与广播中的谈话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此后“广播谈话”逐渐成长发育为广播评论的一种特殊样式。  相似文献   

11.
试析“文革”广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寻找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广播今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对1966——1976年的十年内乱时期,我国广播语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革”广播体的研究,体现了广播史研究的这两个作用。为了不忘历史的教训,不重蹈“文革”广播的复辙,更好地繁荣、发展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12.
王静 《中国广播》2012,(5):43-45
语言是广播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是广播听觉文本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符号。通过对广播语体的分析,作者认为,广播语言具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一、口语化是广播语言最大的艺术特色;二、生活化是广播语言重要的艺术表现;三、音乐美韵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表现;四、节奏感进一步彰显了广播语言的艺术性;五、场景化是广播语言区别于其他媒介语言的显著特点;六、联想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广播体是指运用电讯技术传播的口头新闻报道。它来源于口语体,同时也来源于书面语体,兼有口语与书面语的优点。广播体不同于报刊体,它的预备形态是口语化的书面语,即尚未播出的广播稿;它的正式形态是译自书面  相似文献   

14.
广播是给人听的,靠听觉起作用,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了。可这些年,我们同行中的不少同志往往忽略了广播一听即逝、不容思索的这一基本特点,不大注意广播语言的运用。好像广播编辑与报刊编辑没啥两样,不大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所以,在播出稿的语言上存在种种弊病,即使在一年一度的全市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比中,不符合广播语体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弊病之一单音词  相似文献   

15.
语体,即言语变体,是言语交际的产物.王德春先生说:“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语体.”语言随着功能的分化,出现了不同的体式,正如纸笔的发明,使“书面语体”从此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与“口头语体”对峙而望一样,随着电信(即电讯,主要指电报、电话)的产生并不断发展,语言在电信中的运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即一种靠“电”来传递信息的语体——电信语体形成了,它用“电”这种媒介来传递不同时空的信息,其交际方式也已不同于口语的面面相对,及书面语的不受时空的限制,渐渐与口头语体、书面语体形成了鼎立之势.其中,电话、电报语体、广播语体、电视语体等都属于电信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所以说,除了“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是引起言语变体的主要原因外,“传递媒介、交际方式”也将是形成语体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选择上。就新闻写作而言,选择更是一门学问。采访,要选择题材;立意,要选择主题;构思,要选择角度;表达,要选择语体。选择的水平和技巧,往往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成败。本讲着重对语体与题材、语体与描述对象、语体与语境、语体与语言的民族化等问题作些探讨。一、误体与题材  相似文献   

17.
三、语体与民族文化传统语体的选择不仅受到题材和描述对象的制约,同时还受到时代、民族文化传统和记者创作风格的制约,而且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尽管新闻语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新闻信息传播是  相似文献   

18.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大众的喉舌,既代表党和政府说话,又代表人民大众说话。在广播诸语体中,广播言论最直接,最鲜明地体现这种喉舌的功能。怎样加强广播言论呢?我认为,这里的“加强”,不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加”,更应该表现在质上的“强”。广播言论的改革,也应该在“放开”、“搞活”上动脑筋,下功夫。“放开”,就是广开言路;“搞活”,就是不拘一格,形成多层次的结构,使听众很方便地辨认  相似文献   

20.
科技语体是以科学技术为对象,以科学技术交流为目的的一种语言体式.本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分析了英、汉两种科技语体间的特点和差异,对把握两种科技语言的内在规律并准确运用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