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死刑是一种最为严厉的生命刑,在历史上多有适用。然而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废止死刑是人道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物质、精神条件尚未具备的目前,我国不宜废止死刑,而应将对死刑的严格限制作为最佳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因其自身具有的残酷性,其存废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在实践中已经有多数国家废除了死刑,而我国仍然保留着这一制度。但是在国际社会积极致力于废除死刑的影响下,我国的死刑制度也逐渐出现了松动态势。本文通过对死刑制度存在正当性的质疑,分别从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及民意角度对我国死刑废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死刑制度终将废止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从数千年刑罚日趋人道化的演变历程来看,废止死刑应是历史必然,但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社会治安稳定于良性的状态下,且"以命抵命"、"以暴制暴"等各种报应观念从社会心理淡出时,在一个具体的国度内才能真正废止死刑.显然,中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目前综合情况而言,死刑的废止应该阶段性进行,并构建相应配套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两方面来看,我国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明显缺乏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应当确立合理的、便于操作的、统一的、严格的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5.
从数千年刑罚日趋人道化的演变历程来看,废止死刑应是历史必然,但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社会治安稳定于良性的状态下,且“以命抵命”、“以暴制暴”等各种报应观念从社会心理淡出时,在一个具体的国度内才能真正废止死刑。显然,中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目前综合情况而言,死刑的废止应该阶段性进行,并构建相应配套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死刑存废问题已经成为刑法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面对国际上废除死刑的大潮,中国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盲目废除死刑有害无益,无视国际立法趋势好比闭门造车,因此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增加死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极端的手段。死刑依托于国家权力、社会观念而存在,死刑的价值在于公正、效益与人道。文章从这几点入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刑罚之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当今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的素质以及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很多国家之中,死刑已经被取消了。即便是在那些依旧使用死刑的国家之中,该刑罚的应用范围也正在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毫无疑问,死刑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剥脱,因此必须要对其严格控制。从目前使用死刑刑罚的国家来看,他们基本上是使用了程度不同的救济程序,以此来对死刑的适用来进行严格限制。在我国,死刑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那么,死刑复核程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救济程序,无论是对于罪犯的保护还是对于死刑的限制全部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当然,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弊端,如果对此忽略不予以重视,那么不仅不能匡扶正义,而且也会使得死刑错判误判率增高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对这些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彻底解决,纠正所存在的缺陷,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意义都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9.
死刑案件诉讼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作为剥夺生命的刑罚,是所有刑罚手段中最严厉的一种。在目前我国死刑仍被保留的情况下,通过刑事程序法对死刑予以控制是比较可行且改革成本较低的路径。慎重适用死刑并可能地减少适用死刑必须对死刑案件诉讼程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手段,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存废的争议从未停止。无论是留存论者,或是废止论者,均能提出各种论据,从而形成各家争鸣的论战。死刑最显著的进步是其执行方式,但无论何种执行方式,都显现出不人道的残酷性,以及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本文探讨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死刑制度,西方死刑废除观及其背景,分析我国死刑废除难以逾越的根本障碍,最终提出我国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所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仍保留死刑这一客现形势下,无论是死刑废除论者,还是死刑存在论者,都开始将研究点转到死刑适用程序上,希望通过构建死刑正当程序来限制死刑.在参考许多学者对死刑正当程序研究的基础上,对死刑正当程序的含义进行论述,分析其中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2.
死刑是刑罚中最严酷的刑种,颇受中外刑法学者的关注,有关死刑存废之争也尤为激烈.我国1997刑法规定了大量的死刑罪名,很多死刑罪名既有失公正性又缺乏效益性,限制死刑已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通过论述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死刑的实质性及形式性限制措施,并从强化死刑的角度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不适用死刑;刑法第49条未排除未成年犯适用无期徒刑的可能,而根据刑法第17条第3款"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未成年犯则不宜适用无期徒刑;未成年犯能够适用管制刑,但在实践中应当严格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4.
刘钊 《职大学报》2012,(2):94-97
历经长达两个半世纪的争论,死刑的限制与废除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所认可,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保留并实际适用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其死刑政策屡屡遭到质疑。延续几千年的死刑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究竟当如何?中国的死刑政策究竟何去何从?本人认为,中国有限保留死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贯彻少杀方针,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死刑复核权的下放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因此必须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即赋予被告人辩护权,实行公开审理,进行三审终审制改造.  相似文献   

16.
限制直至废除死刑的做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广。然死刑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且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在死刑存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规定了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这是中华民族恤老文化的体现,符合刑法的人道主义价值和刑罚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人权的接轨.但现行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18.
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使得死刑复核程序逐步规范和完善.但是,这一做法只是解决了核准权的归属问题,治标不治本,而要剔除存在于其中的顽疾只有确立开放性的诉讼程序--第三审,才能使死刑案件救济程序真正成为保障死刑正确适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目前已具备了构建三审终审制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理念基础,应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9.
情势变更制度究其本质是对契约严守原则的修正和补充,乃实质正义的体现,但该制度在我国从引进直至发展至今,一直争议不断.学理上,该制度与不可抗力、商业风险之间的界限标准争议颇多,"再协商"程序的强制性与立法原则相悖;实务中制度适用程序严苛,导致制度功能弱化,司法效果失之公允,制度被悬而不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些争议,我国未来的立法与法律适用中应采取完善措施:严谨条文规定,具化法律效果规定;与不可抗力的重合场合,适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对商业风险交叉类型具体化,限缩解释"可预见性";改善程序性规定,为制度适用解缚;去除"再协商"的强制性,交还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权.以期完善我国情势变更制度.  相似文献   

20.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出台,对我国法院审理涉外代理案件在法律适用上统一了标准。然而由于我国司法实践的匮乏,加之我国实体法中又无有关代理单行法对之概念加之明确,民法与合同法对代理的界定也不一致,这必然导致我国法院对涉外代理案件适用的困顿或导致出现司法惰怠。为保证我国关于涉外代理法律制度的有效、准确实施,我国有必要借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代理法律适用公约》中有关条款的规定,或以单行法的形式,或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界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关于代理法律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对代理采用明确定义、穷尽列举及排除性条款相结合的方法,对代理的适用范围进行规范。以突破立法界定缺陷导致的司法困境.完善我国的代理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