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频发的经济犯罪案件,如何适用我国刑法来惩治经济犯罪,以期达到预防经济犯罪发生的目的,是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刑罚适用的公正性问题是惩治经济犯罪时应当予以高度关注的。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自由刑、财产刑的公正性进行具体考察,可以提高刑罚处罚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刑罚之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当今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的素质以及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很多国家之中,死刑已经被取消了。即便是在那些依旧使用死刑的国家之中,该刑罚的应用范围也正在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毫无疑问,死刑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剥脱,因此必须要对其严格控制。从目前使用死刑刑罚的国家来看,他们基本上是使用了程度不同的救济程序,以此来对死刑的适用来进行严格限制。在我国,死刑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那么,死刑复核程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救济程序,无论是对于罪犯的保护还是对于死刑的限制全部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当然,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弊端,如果对此忽略不予以重视,那么不仅不能匡扶正义,而且也会使得死刑错判误判率增高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对这些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彻底解决,纠正所存在的缺陷,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意义都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规定了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这是中华民族恤老文化的体现,符合刑法的人道主义价值和刑罚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人权的接轨.但现行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4.
死刑刍议     
死刑,又称为极刑、生命刑、慎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之刑,是刑罚中最古老、最严厉适用范围最广泛的重刑。在适用威吓主义的时代,死刑确实起到过“治乱世用重典”的作用,故被历代统治者大量采用并规定在刑法条文中,尤其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死刑往往和肉刑结合使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刑罚从威吓主义一变而为改善主义,特别是1764年意大刊刑法学者贝卡利亚首倡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存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成为西方法学界争议的中心,至今尚无定论,但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5.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极端的手段。死刑依托于国家权力、社会观念而存在,死刑的价值在于公正、效益与人道。文章从这几点入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死刑是刑罚中最严酷的刑种,颇受中外刑法学者的关注,有关死刑存废之争也尤为激烈.我国1997刑法规定了大量的死刑罪名,很多死刑罪名既有失公正性又缺乏效益性,限制死刑已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通过论述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死刑的实质性及形式性限制措施,并从强化死刑的角度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因其自身具有的残酷性,其存废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在实践中已经有多数国家废除了死刑,而我国仍然保留着这一制度。但是在国际社会积极致力于废除死刑的影响下,我国的死刑制度也逐渐出现了松动态势。本文通过对死刑制度存在正当性的质疑,分别从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及民意角度对我国死刑废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死刑制度终将废止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限制死刑是废止死刑的必经之路。我国现阶段尚有保留死刑的必要性,但"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也是我国的基本死刑政策。在我国从限制死刑到废止死刑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从死刑观念、立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努力转变我国社会的死刑观念,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死刑观念;其次,在立法层面要大量削减死刑罪名、明确并提高死刑适用标准及限制死刑适用对象;最后,从司法层面明确并统一死刑适用的具体标准、规范死刑量刑程序和排除干扰、独立审判。  相似文献   

9.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手段,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存废的争议从未停止。无论是留存论者,或是废止论者,均能提出各种论据,从而形成各家争鸣的论战。死刑最显著的进步是其执行方式,但无论何种执行方式,都显现出不人道的残酷性,以及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本文探讨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死刑制度,西方死刑废除观及其背景,分析我国死刑废除难以逾越的根本障碍,最终提出我国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所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业禁止是我国刑法典中新规定的一种非刑罚处罚措施.它的司法适用存在不少困惑,因此从利用职务便利、违背职业要求特定义务、适用阶段和具体实施要求三方面出发对其具体适用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在利用职务便利上,它必须是工作内所具备的主管、管理、经手本单位财物的权利;在违背职业要求特定义务上,它可以带有平等性且必须做狭义界定;在适用阶段和具体实施要求上,它不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且必须确保禁止的是与其利用职务便利或违背职业要求特定义务最密切联系的相关职业.  相似文献   

11.
死刑是一种最为严厉的生命刑,在历史上多有适用。然而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废止死刑是人道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物质、精神条件尚未具备的目前,我国不宜废止死刑,而应将对死刑的严格限制作为最佳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唐代规定的死刑执行时间是未时,不是"黄昏时分",其法律规定与实际案例都证实了这一点.之所以这样规定,是由古代的刑罚理论决定的,只有在白昼公开行刑,才能达到"与众弃之"的刑罚目的.宋元时期基本沿袭了唐代的规定.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以后,死刑执行时间定在午时后,"近代戏文"中常说的"午时三刻"行刑,有现实根据,并非艺人一时兴之所至的凭空想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仍保留死刑这一客现形势下,无论是死刑废除论者,还是死刑存在论者,都开始将研究点转到死刑适用程序上,希望通过构建死刑正当程序来限制死刑.在参考许多学者对死刑正当程序研究的基础上,对死刑正当程序的含义进行论述,分析其中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4.
死刑存废问题已经成为刑法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面对国际上废除死刑的大潮,中国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盲目废除死刑有害无益,无视国际立法趋势好比闭门造车,因此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增加死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从数千年刑罚日趋人道化的演变历程来看,废止死刑应是历史必然,但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社会治安稳定于良性的状态下,且“以命抵命”、“以暴制暴”等各种报应观念从社会心理淡出时,在一个具体的国度内才能真正废止死刑。显然,中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目前综合情况而言,死刑的废止应该阶段性进行,并构建相应配套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数千年刑罚日趋人道化的演变历程来看,废止死刑应是历史必然,但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社会治安稳定于良性的状态下,且"以命抵命"、"以暴制暴"等各种报应观念从社会心理淡出时,在一个具体的国度内才能真正废止死刑.显然,中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目前综合情况而言,死刑的废止应该阶段性进行,并构建相应配套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死刑存废问题是中国刑法学界目前的重要课题,已经形成了不赞同废除、短期废除和渐进废除三种不同意见。而法律的真谛在于实践,法律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观念,"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会形同虚设",只有得到公众认可的法律规定才能算是良法,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上,死刑一直都被公众认为是当然存在的,并且这种态度是难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对于死刑应当尊重传统观念和社会心理,坚持本土主义立场,保留该种刑罚。  相似文献   

18.
略论恤刑     
在刑事针对特定对象适用时,应当考虑确定刑罚的立足点,选择刑罚的宽和适用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在实践中,我国刑罚合理的理想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主要体现为死刑与生刑的严厉程度差距巨大,可谓是生死两重天,需要通过修改刑法适当调整。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对刑罚结构内部各刑种之间力度的衔接方面进行了优化,使我国的生刑结构趋于合理,机能发挥更为充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我国的刑罚生刑结构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巨大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有期徒刑的内部结构,完善死缓、无期徒刑犯减刑的规定,增加若干资格刑,提升罚金刑的地位以实现我国刑罚结构的轻刑化,体现我国刑法的谦抑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南诏国刑罚方式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刑罚在经历了象刑、旧五刑到新五刑的发展之后,到唐律已形成了完备的刑罚体系和量刑制度.南诏国的刑罚方式则深受中原法律文化和法制传统的影响,并在大量移植其相关规则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刑罚体系.这一体系与中原法律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有杖刑、徒刑、流刑、死刑等4种主刑和迁、分、赎、夺几种附加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