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果没有乐器的发展、外来民族音乐的渗透以及唐人对音乐的特殊爱好,就没有唐代的乐诗和声诗的繁盛。西部乐器和音乐因素的加入,大大改变和丰富了中原音乐,唐代诗歌中所反映的音乐演奏状况,正是中原地区人们接受西部音乐和乐器的过程和心理感受,为后世留下了被诗化了的音乐,从中可以看到西部音乐从民族的、民间的“新声”逐步主流化的过程。通过对西部乐器的流布历史考察,却发现另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许多乐器与中原地区早期的乐器同源,或是从中原传入西域的,例如秦琵琶和筚篥之类,经过改造和发展,伴随着西域音乐再次流入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乐器。  相似文献   

2.
渤海民族是一能歌善舞的民族,渤海的踏歌由来已久,还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踏歌的彩陶盆,踏歌是由民间进入社会上层,为社会人们所喜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由简单的歌舞发展为初型的“戏弄”,后又进入“大曲”之中,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重地位,渤海的踏歌丰富了中国歌舞艺术史。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地方乐舞进入国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化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与清代的《蒙古乐曲》颇具典型意义。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以至于清朝包括《蒙古乐曲》在内的诸番乐舞,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从民族、民间、地方.以至域外音乐中吸取新的营养,丰富发展,奠了定中国多民族、多风格的音乐歌舞化基础。百乐会同熔炼,汇成中华民族音乐歌舞的海洋,在调和各民族、各地区的化精神,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方面起了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蕴含着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钢琴作为传入乐器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与传统戏曲元素相融合,二者的融合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更过具有中国民族精神、气质的钢琴品,不仅推动了中国钢琴民族化道路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主要表现在音乐、面具、表演形式三个方面。音乐的西胡化以乐器、乐律、旋律的西胡化为主,其实质为中原铁尺律向西域龟兹律的让步。面具的西胡化,反映出歌舞戏叙事、抒情意识的渐次强化。表演形式的西胡化表现为歌舞与叙事的结合,表征出歌舞戏剧情构建意识已走向自觉。周隋歌舞戏乐律的西胡化,为唐代乐律的改制铺平了道路,唐声诗的歌唱之风受乐律改制影响而兴发;周隋歌舞戏叙事意识的自觉化,直接助推唐戏弄进入发展巅峰,唐声诗、唐戏弄的黄金时代从此开启。  相似文献   

6.
词作为配乐的歌词,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史书上泛称与胡乐进入中原有密切关系,即受胡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所谓“胡乐”,其中主要成分,是源自西域各民族的音乐。源自西域乐曲的词牌曲调有多少?现存唐宋词牌有哪些是源自西域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数字难以历数,这些问题也难以回答清楚。但是,追溯历史化发展的轨迹,仍然可以大致梳理出来。章试图从隋唐大曲中廓出西域传入的乐曲与词牌的雏形,以此说明诗词之变,其中西域音乐化的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词曲学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随着欧美音乐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音乐便与它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融合,跨界音乐的出现使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音乐相互包容与渗透,最终成为了独立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形式。在这一音乐风潮的影响下,许多音乐人也开始了以民歌、戏曲艺等为载体的大胆尝试。本文以十三月文化公司旗下的音乐厂牌"新乐府"为切入点,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敦煌壁画中有一个极为壮观的音乐世界留存着中国古代的大量乐器、音乐表演的图象资料。这是研究音乐文化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宝藏,已为中外文化史学者们注意。仅莫高窟统计:有音乐洞窟200个,乐伎3346身,不同类型的乐队490组,乐器44种4330件。我们所谓壁画上的“音乐”,实际上就是乐器和乐伎的图象。一壁画乐器出现于下列场合(一)表现天宫、佛界和人间世俗的歌舞音乐场面;  相似文献   

9.
丝竹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六乐”就用瑟、琴伴奏,汉魏时期的“相和歌”用管弦乐伴奏,到魏晋时期的伴奏乐器已有笙、笛、篪、节、琴、瑟、筝、阮等八种。隋唐时期之后,丝竹音乐不仅为戏曲、说唱和歌舞伴奏,同时丝竹音乐合奏的形式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纷纭涌现,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丝竹音乐。丝竹音乐中的演奏乐器以丝弦和竹管为主,乐队组合富有地域性,每件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表现音乐风格。丝竹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各乐种大多有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宫廷音乐的乐器编配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看,清代统治集团以开放吸纳的态度对待中华各民族的音乐及乐器,从而形成了清代宫廷音乐民族融合的特点:一是乐器繁复,二是乐曲众多。这种特点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融合体,只有不断吸纳新的事物才能保持先进性,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人类学认为,音乐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教育也是特定音乐文化的反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借助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来展示音乐的美,形成了以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观,包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化身。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音乐工作者,在学生音乐教育启蒙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丰富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浅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是世界上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总和,没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不同的民族音乐,就能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音乐传统。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陶冶情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大众音乐文化的蓬勃兴起,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大众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而躲进自我欣赏的"象牙塔",两者相互融汇,互相促进。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传授知识、培训技能、正确引领、提升水平等职责与任务,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大众音乐文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类音乐资源,调整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大众积极健康的音乐欣赏心理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音乐技术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它只有在与具体作品相融合时才获得了表现意义,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电脑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声音处理技术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使更多的音乐作品得以最终实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商业音乐的需求。电脑音乐也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引发音乐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明显的地域性和很强的民族性为背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文化精神的不同追求,共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因素。而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后,其表现方式和不同类型就得以丰富,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音乐内涵得到升华。歌者的演唱技巧、文化素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也直接决定着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所有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因素,这种因素也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既要注重表现方式上内在与外在美的兼顾,又强调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音乐与开发人的智力关系。音乐学习能有效开发人的音乐脑,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脑的开发应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20.
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和不同音乐观念的支配下,欧洲音乐出现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现象。作为这个时期卓越的代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风格的实质是继承与革新相结合,赋予习惯的、传统的东西以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