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自编的诗集《红烛》、《死水》并未将他的诗作搜集完全。仅据闻一多全集年谱记载,就有好几首已发表的诗作没有选入。年谱记载之外的也还有一些。这里介绍这类佚诗六首。这几首诗对于研究闻一多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正遇上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使闻一多大受鼓舞,遂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在《现代评论》发表了一组爱国主题的诗篇,以示声援。这一组诗是:《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在六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酲呀》的篇末,附有作者短注:  相似文献   

3.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的编辑道路与他的人生道路是同步的,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战士,他走过的编辑道路即是证明.他参与主编的《诗镌》,倡导了中国新诗形式的运动;他主编的《语言与文学》,弘扬了中国的学术,特别是他晚年担任《民主周刊》的社长,喊出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争取自由的时代呼声.闻一多在诗歌创作、学术研究与民主斗争的同时,对中国的编辑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虽没写过有关《山海经》的专著。但对《山海经》的研究与运用,取得了巨大成绩。他主要是使用《山海经》所提供的资料,去解决一些先秦两汉古籍中的训诂和神话(仙话)传说问题,目的是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并从古文化中挖掘新东西,古为中用。 一  相似文献   

6.
在闻一多的家族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闻家实际上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后代 ,为了避免元初对文氏家族的迫害 ,他们的始祖文良辅携家逃到湖北浠水 ,并改姓氏为“闻”。这个悲凉的传说被写入《闻氏宗谱》已有700多年了 ,它不仅为这个后来培养出诗人闻一多的大家族增添了几分英雄气概和神秘色彩 ,而且也引起了史学家和闻一多研究者们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 ,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 ,但终因资料不足 ,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在近年来的闻一多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体现选家个人趣味与立场的个性化选本成为这一时期新诗选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闻一多编选的《现代诗抄》值得关注,它是一部未完成的选本,在他生前也未公开出版。闻一多编选这部选本融入了他作为"新月派"主要代表的诗学观念,即对诗艺的重视。但是40年代的闻一多已经转到人民立场,他更关注现实问题,力图通过《现代诗抄》为民族与文化开出一剂药方,通过赞美人的生命与活力唤起民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诗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选本,更是饱含着闻一多理想与追求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贡献之一是开创了综合性文化型的研究方法与学派。他继承清代朴学的考据方法 ,而益以近代的科学方法 ,运用多学科知识 ,不仅对文字词义作了新的训诂 ,而且对诗的意旨进行了文化的阐释和体贴入微的把握。他特别注意对隐语的象征意义及其原始的文化内涵的考索。贡献之二是强调让《诗经》回归于诗学本位 ,将语言训诂、文化阐释与审美鉴赏融合为一体。他主张既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去读《诗经》 ,又要用“诗”的眼光去读《诗经》。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不但全面地提高了当时学术界《诗经》研究的水平 ,并开辟了一条文化阐释与艺术审美结合的研究新路 ,它已成为当代的热点之一 ,为后世学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0.
以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探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闻一多不仅吸纳了清代乾嘉学派以来考据训诂的传统方法,而且娴熟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而这些学术探讨方法在整体指向上具有文学人类学的性质。并指出:闻一多正是因为建构了这种可统摄诸多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的探索模式,他才得以取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巨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两株诗苑的琼花:《红烛》(1923)和《死水》(1928)。他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如《荒村》;有对劳动人民苦难道通的同情,如《飞毛腿》;有对青春和爱情的汇歌,如《青春》、《红豆》;有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赞颂,如《雪》、《秋色》等。但始终振动干闻一多诗中的主旋律,则是高尚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朱自清极赞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红烛》集中的爱国诗…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最早是一位画家。 1912年.闻一多入读清华学校。他曾“以图画冠全级”,发起并成立了“美术社”,同时还担任《清华年报》《清华学报》的图画编辑,成为学校美术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3.
以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探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闻一多不仅吸纳了清代乾嘉学派以来考据训诂的传统方法,而且娴熟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而这些学术探讨方法在整体指向上具有文学人类学的性质。并指出:闻一多正是因为建构了这种可统摄诸多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的探索模式,他才得以取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巨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先生是爱国诗人,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学者教授,是把生命献给争取民主事业的英勇战士。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后期,他对祖国的贡献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早期,即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里。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一九二八年,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问世。两部诗集的出版相隔四年多的时间。与《红烛》相比,《死水》在原来的基础上,它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又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死水》可称为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对于《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倾向,闻一多的一些朋友和学生,在当时对诗  相似文献   

15.
梅琼林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1):65-68,74
以闻一多的《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探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闻一多不仅吸纳了清代乾嘉学派以来考据训诂的传统方法,而且娴熟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方法;而这些学术探讨方法在整体指向上具有文学人类学的性质。并指出:闻一多正是因为建构了这种可统摄诸多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的探索模式,他才得以取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巨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在校团委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有幸借读了《闻一多名作欣赏》,读完此书,深感受益匪浅。闻一多在短促的一生里,走完了诗人、学者、战士的人生“三三部曲”。学者闻一多,历时最长,费力最多,可以说是他毕生心血所写;战士闻一多,完成了他的生命,也最终献出了他的生命,一如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内容,最后的讲演,明亮而短暂。而我从此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诗人闻一多。我感受最鲜明的是他那诗人和战士的双重气质。作为诗人,他压抑着自我的情感,努力以诉诸理智的方式来求得与社会中人的思想沟通,从他的诗中完全可以领略他的学者…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1.《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组诗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洲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为首的一章。2.组诗创作背景:1922年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国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月回国。而“五州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先生是现代著名诗人、民主战士,也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贯东西的学者。他研究《诗经》,发现了《风》诗中的众多廋语或隐语,指出了各种生物兴象的原始寓意与宗祖崇拜,更希望把《诗经》变成普及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读物送给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正>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据说,他的子孙改姓为“闻”,隐居湖北浠水,耕读传家。六百多年后,这个家族又诞生了一位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中国人抗争黑暗、报效国家的英雄,他就是闻一多(1899—1946),终年亦四十七岁。“多变”的人生谈起闻一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七子之歌》,是《红烛》,是《死水》,是《最后一次讲演》,和他演讲结束即被国民党暗杀的悲剧。然而,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西方的学术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创造性的将社会学、民俗学、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综合起来对《诗经》进行分析,揭示了《诗经》及《诗经》时代的社会精神,这是他古典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