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卫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299-302,305
复合型训练团队是运动训练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双重推动下的必然产物,现已经在我国国家级运动队中广泛采用。教练团队和科研团队进行有机渗透开展工作,主教练既是教练团队的主导者,又是科研团队的参与者。外部竞争压力、团队整合效应和科技水平3个因素的空间交互形成了团队运行的动力机制。国家队管理模式的选择,团队核心人员的确立,内部结构优化和集约化,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利益的获得,提高团队人员全方位素质,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是复合型训练团队高效运行的组织集成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及献资料等方法,对多年来一直被高职院校广大体育工作所关注探索的运动队训练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水平。使高职院校运动队的组织管理和训练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运行和行政宏观管理都有了比较完善的体制。但各高校的办高水平运动队也都有各自的不同,而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文化基础和各项目成绩水平是互不相同和参差不齐,在既不影响其大学学业的基础上又要保证其运动成绩的提高,这给在校大学运动员的学业和运动训练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升和发展的瓶颈。文章用矩阵理论和动态的全面的优化管理体系模式来调控高水平运动队在"学"(文化学习)和"业"(运动训练),为优化和管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探索和构建一个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对天水师范学院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管理的现状研究表明,学院高水平运动队在教练员的聘任、运动队队员的组成与来源、训练体系、训练的后勤保障、运动训练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从6个方面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探索训练、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教育、训练和管理,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因势利导采用适合学生运动员身心成长特点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系统教育管理机制,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才能激励他们在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目标与现实脱节、运动竞赛次数太少、项目发展无序、缺乏规划和训练质量评价体系、科研潜力不能有效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改革运作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合理规划运动项目发展布局、积极拓宽招生渠道、缩短竞赛周期、改革参赛办法、建立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价制度、加强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单位的合作等积极的应对措施,旨在保证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江苏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生源渠道、训练状况、教练资源,执教水平、办队经费等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完善招生制度、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和业务管理、建立高校校际体育竞赛体系、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引进与培养、规范运动队管理制度、高水平运动队竞赛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管理是保证高校运动队建立和维护正常训练、竞赛、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必要措施和基础。随着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高校之间的体育比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等院校运动队的管理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运动队的管理模式要体现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学生为本,重视个性发展。在运动队的管理中构建适应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为其他高等院校运动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的8所高校为对象,通过对它们自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领导普遍重视自办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较高,部分学校场馆建设的实力已超过省级优秀运动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选材的途径不通,教练员专项的运动训练素质还有待提高,训练缺少必要的医务监督、康复设备、营养膳食、心理训练等环节.提出了加强教练员专项岗位培训,建立"一条龙"的选材网络,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团队效能关系.方法:以参与2015年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队伍的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使用"我国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团队效能关系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判断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回收后的有效问卷320份,经探索性因子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团队效能显著正相关,教练员专制行为与团队效能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教练员的训练与指导行为以及奖励行为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团队绩效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感受最深.研究结论:运动员对于教练的训练与指导行为、奖励行为最为关注,这两部分是提升团队效能最重要的部分,而教练员的专制行为则是运动员认为对于团队效能最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心理协调对运动队管理的作用进行论述,说明现代教练员必须掌握心理协调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领导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使自己的运动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现实表明,我国顶级的大学运动队尚且缺乏团队文化的有力支撑,我国学校运动队团队文化建设普遍亟须加强。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研究了学校运动队的特征、学校运动队团队文化建设的价值和策略。研究得出的启示为:学校运动队具有队员流动性强、队员面临学训矛盾、教练员的影响更加多元化、同辈影响更大等特点。学校运动队在团队文化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包括:讲民主、讲坦诚、讲包容、讲传奇、讲期待、讲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以I-P-O模型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组织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和运动训练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定性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集体球类项目运动队的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效能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校高水平集体球类项目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效能的关系假设模型,并对模型中的部分环节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高校高水平集体球类项目的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效能在整体及各个维度上均呈正相关,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高水平集体球类项目的团队凝聚力会对球队的团队生命力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球队的绩效,最终对球队的团队效能产生影响;团队凝聚力是团队冲突、团队动机和教练领导力与球队生命力的中介变量,但不是目标明确度与球队生命力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团队精神有效实施团队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理解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内涵 ,充分认识团队精神和团队管理对一个现代组织的重要性 ,审视其潜在的巨大能量 ,重视团队建设 ,加强团队管理 ,明确它作为组织战略而应有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对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的理念、管理手段、教学实施、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过程更加科学、完善,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培训中心不断进行研究和思考,立足细节狠抓创新,从细节入手,科学合理的完善培训计划的组织工作、课程设置、监督评估等;同时,不断创新培训理念、方法、手段,提出了将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班努力培养成为学习型组织,将参加培训班的国家队教练员培养成为学习型教练员的培训理念.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成立近20年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作状况,认为其运作上尚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1)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为竞技体育收容站;2)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丧失自我造血机能;3)对群体活动的冲击;4)与高校大学生群众性体育脱节。认为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主要为:1)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失当;2)认识存在误区;3)办队观念上的陈旧。  相似文献   

17.
高校女子足球队的组建,应多渠道挑选队员,并善于发现和把握女子足球队员的性格特点;在管理上,教练员要起表率作用,保持队内的竞争,处理好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的关系,发挥球队队长的作用,重视教练与队员的沟通和交流,且讲究方式方法;进行技术训练时结合女足队员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18.
拓展训练对提高体育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凡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440-封3
对拓展训练和体育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处理与逻辑分析,证明了拓展训练对提高体育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精神的显著效果,为探询一种新颖、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截止到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在建设规模、运动水平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立足我国普通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以北京邮电大学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例,对普通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机构、招生政策、学籍管理、训练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及条件保障进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促进普通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