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赤壁赋》中,主客因“水”与“月”的永恒联想到人生命之永恒因而释怀于功业难就、人生短暂,这种思维是因苏轼内心道家的宇宙观而起。但笔者认为《赤壁赋》只是苏轼短暂的自我解脱,在《赤壁赋》前后皆有作品表明苏轼并不因官场受挫而放弃儒家的进取之志。笔者试从《赤壁赋》中“水”与“月”对主客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3.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4.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次《赤壁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年轻的罗老师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颇有个性:开场即在黑板上很漂亮地画了个“月”的甲骨字形,而后激情地赞叹苏轼写月无人出其右,举了苏轼诗词中的“月亮”为例,接下来要求学生找出《赤壁赋》中含“月”的句子并谈谈体会。学生有序地一段段找出.教师也一句句地分析,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之“徘徊”谈到末段苏子辩证之月.最后水到渠成地阐述了文中传递出来的苏轼从本我到超我的一次心路突围。  相似文献   

6.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7.
粤教版高中《语文》收入了苏轼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赤壁赋》,其中教材是这样注释"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在江边打鱼砍柴。渚,江边。"笔者认为,此注值  相似文献   

8.
"客有吹洞箫者"一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少参考书并不统一,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种: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中提到主客二人。据考证,当时同游赤壁的确实只有苏轼与客共二人,客人就是苏轼的好友杨世昌道士。如译为"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就表示客人不止一位。因而  相似文献   

9.
<正>《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思想错综复杂,内心深处充满了苦痛与失落,这些复杂的情感熔铸到作品里,自然引起后人众说纷纭的解读。然而,有很多解读脱离文本,主题先行,逐渐把苏轼刻画成一个公式化的人物。《赤壁赋》中,出现了"茫然"、"呜呜然"、"愀然",虽然仅仅3个词7个字,然而每个词都是极有分量的,其一写景,其二绘声,其三抒  相似文献   

10.
在读2001年第10期《班主任之友》上刊登的杨海敏老师写的《我们眼中的考试》一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们把考试看作打仗的话,我们需要有大将风度,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谈笑间灰飞烟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赤壁赋》中并无此句,也找不到类似的话。所以,说“谈笑间灰飞烟灭”语出《赤壁赋》实属错误。《赤壁赋》与《赤壁怀古》都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赤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13.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动。在“崇苏”风气的驱使下,《赤壁赋》引发了文人遍学东坡、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他们或化赋入诗,以骚体赋、书记题跋为《赤壁赋》的变体形式,或改写《赤壁赋》原句,在意象、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创作出赤壁体文学。“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泛舟的再演,将历史和文本中的赤壁空间移位至现实生活,在苏轼以及“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下,《赤壁赋》渗透进朝鲜半岛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4.
提起北宋文坛,没有人不会说到苏轼;说起苏轼,没人会不说前后《赤壁赋》。而千年以来,人们尤其津津乐道的是东坡居士在前《赤壁赋》(以下称《赤壁赋》)中的出色的才情、深邃的思想。人们忘情于文章对赋这种文体的创新、对后人思想智慧的启迪和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赤壁赋》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课文,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从苏轼独特的处世哲学出发,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对人生、自然与时空的思考,进而拓展深度教学,体会苏轼旷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6.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他曾经两次游赤壁,都写了文章。我们现在要介绍的这首《赤壁赋》,在有些选本或文集中往往称为《前赤壁赋》。其实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  相似文献   

17.
释“一苇”     
徐迟的《黄山记》(普高语文第二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1版)中有这样一句:“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这“一苇可航”是什么意思?教材及教参均未作解释。苏轼的《赤壁赋》(职高语文第四册,人教社,1993年6月第1版)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相似文献   

18.
马怀民 《现代语文》2008,(10):49-49
《赤壁赋》以它优美的词章、空灵的意境、深沉的思辩在我国古代散文中熠熠生辉,同时凶为苏轼自身思想的复杂而使本赋的主要思想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受儒家的影响,“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读苏轼(赤壁赋)》,吴小如),有人认为受道家的影响,也有人认为受佛家的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儒、道、释对苏轼都有影响,但就本文而言则显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漫游,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20.
唐春山 《学语文》2014,(2):65-66
正《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绘事物的形象,写志即表达思想感情。苏轼的《赤壁赋》作为文赋的代表,虽然不再有汉魏六朝时的辞藻堆砌,但是仍保留了赋这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