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齐国民 《天中学刊》1998,13(1):110-11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学校行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一。定组织或基本单位,如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或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不具有正式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以个人的情感好恶或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小,生活及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因而,他们结识的小伙伴主要是邻居、亲友或同桌,这种群体关系很…  相似文献   

2.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向往与参与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学生与非正式群体间个体的交往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个性,这种交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作为社会众多非正式组织中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高校管理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相关要素、总结高校非正式组织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加强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几点建议,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非正式群体与教师意见领袖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最早提出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与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为了达成有组织任务、有明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组织机构。非正式群体则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  相似文献   

7.
一、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正式组织,在管理学理论中,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总是相伴而生、相对而言的.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8.
林海萍 《中国教师》2009,(Z1):551-551
<正>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内(或班级内外)少数学生以感情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小群体。任何正式群体中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非正式群体,所以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视之为正常的客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不是学生的任意拼凑,而是学生经  相似文献   

9.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宏祥 《江西教育》2002,(17):27-27
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发现除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外,他们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自发群体,即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有自己的规范和领袖,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情感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在很多情形下,非正式群体更能满足人们的社交欲、归属感以及情感上的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可分积极、无害、消极、破坏四种类型。对积极型的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对无害的应多加以引导;对消极型的应加强教育,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些需要不能通过其自身单纯的活动来满足,必须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在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而学校正式群体组织的学习、锻炼和教育的活动是为满足根本需要实现统一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这些活动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自身多元化的心理需要,于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就产生了。如爱好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因某种利益和观点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模仿和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2.
徐伟东 《大学时代》2006,(11):176-177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只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尽可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才可以共同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邓琼亚 《四川教育》2014,(10):20-22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干部团队、共青团等正式群体而言,指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常以“小集团”“小圈子”的方式出现,灵活性大、自主性强,且类型多.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感染力很大,为实现共同目标,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并力求行动一致,注重实效.其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受欢迎型、受争议型、受孤立型、受忽视型和受遗忘型五个类型;又可分为为群体自身谋利、为集体谋利两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很有必要.探讨用组织传播方式干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可行性,应先探明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及组织的关系,组织传播的作用对象以及如何把握传播方式的正式程度.其干预方式主要分为下行传播、平行传播与上行传播三种组织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班集体中有两大群体 :一类是正式群体 ,它是指各种小组 ,如值日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 ,它们是有领导的正式组织 ,这种正式的小群体是班集体的组织基础 ;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 ,它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小群体。一个班级中 ,非正式群体的团体数量往往不少。通过一番调查 ,在我校的班集体中 ,每班均有 4— 6个这样的小团体 ,成员数量不等 ,少的 2、3人 ,多的 8、9人 ,成员中男女均有。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社会组织,除依靠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正式组织机构维系外。其内部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交往深度不一的“小圈子”——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教职工群体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初中学生中以某种情趣为凝聚力自发形成的一种未得到学  相似文献   

18.
徐汇音 《成人教育》2012,(11):52-53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分制的进一步实施,班级等传统正式群体的概念已逐步被打破,非正式群体组织的规模有不断扩大、普及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文章就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特点及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组织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群体是两个以上大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目的和利益基础上进行合作与联合而形成的一种聚集状态,具有组织的群体性、资源的共享性、规模的不确定性、结构的多层次性、能力的互补性、方向的多元性和功能的复杂性等特征。这种人群集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大学生群体意识指的是处在某一群体的大学生对该群体的自我认同,以共同的价值规的认定和实现为核心内容,伴之以归屑感等情感体验。其中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主体是以学校管理当局的决策层为导向,加之不同层次的正式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互动作用的结果而形成的。对应于群体的不同状态,大学生群体意识可分为有组织意识和非组织意识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