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运用问卷调查法、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浙江省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建议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试论体育活动调节自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与人们心理健康紧密联系的心理课题,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根据Shavelson等[1]学者提出的自我理论,自我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其中学业自我包括数学等具体学科的领域,而非学业自我包括社会、情绪及身体的自我。自我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讨论体育活动、自我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①体育活动能增进大学生自我,自我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②大学生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③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法和观察法,对“体育差生“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个体差异、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是大学生被贴上”体育差生“标签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体育教学中避免对大学生贴标签,强化大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以及采用多元评价使大学生发现自我等干预策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和一般自尊量表对302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身体自我与体育成绩的关系以及不同体育成绩的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的差异性。回归分析表明,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力对体育成绩有显著的预测力,不同体育成绩的女大学生在身体自我观念各项与整体自尊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ARS-3、CQOLI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76名大学生中,进行中等运动量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主现幸福感最强。因此,改革学校体育,使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培养自我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语义分析法,对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自我矛盾、自我体验缺乏深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我锻炼能力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适应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不仅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还要注重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笔者通过文献法,概述了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力自我评价的特点.运用标准化《大学生能力自我能力评价量表》对135名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近行了心理测量研究,得出3点结论。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自我体育襄阳师范专科学校梅哲金华中理工大学朱川平一、问题的提出高校的群体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对课外体育锻炼所提出的明确要求,使全国各高校都制定...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自我矛盾、自我体验缺乏深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及培养状况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认知主要体现在体质健康方面,在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健康状况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健康认知能力的发展应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完善教学思路,积极调节自身功能定位,重视学生健康认知综合能力培养,深度推进面向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武汉地区独立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健康和卫生意识。91%的学生对体育有良好的认知态度,并能充分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在校所学专业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且与年级也有重要联系,在健康意识方面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呈上升趋势,大二达到最高,大三、大四则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大学生的健康愿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投入与他们对健康的良好认知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美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体育锻炼对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论认为,美术专业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此结果提示美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与体育锻炼前后心理健康反应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国内常模;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高职学生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中职一、二年级学生出现心理不良反应的明显高于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差到好排序为: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提出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体育锻炼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对心肺耐力于大学生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表述。心肺耐力是健康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诸多调查和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肺耐力现状堪忧,心肺耐力对大学生心生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心肺耐力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高校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得以康复,使得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全体学生服务,我们对一部分抽样得到的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健身气功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健身气功对这些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这为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选择锻炼项目促进体质康复和对于健身气功在高校保健课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以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唐萍 《安徽体育科技》2007,28(3):44-45,98
通过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学院2004级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2年的跟踪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加重,说明学生从中学迈入大学后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经过2年的大学生活,2年前后心理症状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指数有下滑倾向.针对大学生这种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一些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提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健康促进"理论提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新理念。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作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这一根本,学校体育内容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要以学校体育为主导。首先,学校体育应树立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学校体育教育要成为承载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再次,应倡导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高中生体育兴趣现状,探讨高中生体育兴趣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对高中生体育兴趣与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62.82%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仍有37.18%的高中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男生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2)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较为广泛,主要以竞技性球类运动为主。(3)大部分高中生感兴趣的项目都集中在羽毛球、篮球和跑步上(71.9%);(4)喜欢体育运动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高于不喜欢运动的高中生,高中生体育兴趣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r=0.123,P=0.000)。  相似文献   

20.
论独生子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问卷调查和测量统计法,对238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喜忧参半,其中形态、机能情况良好,但体能欠缺;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同年龄科教人员无显著性差异;社会健康状况高年级学生优秀于低年级学生,特别在耐挫折力方面,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建议:突出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健康教育成分,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夯实健康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