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成绩呈高度相关关系 ,助跑速度越快则成绩越好 ;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率是衡量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速助跑、低水平速度的损失率是“跑跳型”技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也是现代三级跳远运动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 ,往往与专项素质和技术动作密切相关的。三级跳远成绩是以三级的远度来计算的 ,因此 ,要求运动员在助跑中不仅有一定的速度 ,而且还要有相当强的腿部力量 ,所以在三级跳远训练中 ,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着重探讨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力量两方面的训练问题。1 提高助跑和三跳中的速度1.1 助跑方式的选择助跑速度快、节奏性强 ,将最高速度尽可能地保持到最后的跳跃步上 ,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在跳远中有匀速加速和积极有力的两种不同助跑节奏方式 ,三级跳远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  相似文献   

3.
翟丰  张艳平 《体育与科学》2001,22(4):43-44,55
从2001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三级跳远的比赛,分析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的观状,提出了以科技兴体,以科学指导科练的思路。指出中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趋势为“速度——平跳式”技术,训练趋势应围绕以速度为核心,以减少水平速度为前提,以提高第三跳成绩为突破口的方向发展。具体提出:1、助跑技术和上扳技术是取得三级跳远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动力;2摆动技术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将更加重视;3.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  相似文献   

4.
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权  崔小梅  刘利 《体育科学》2002,22(5):128-130
以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田径研究所提供的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生物力学资料为依据,探讨女子三级跳远中的技术关键和机械能利用问题。结果表明: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助跑最后阶段节奏平稳;女子三级跳远以平衡技术为主;三跳中机械能损失较多,跳跃时的水平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灰色序列中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若干技术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7名比赛成绩在13.80m以上的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与第6届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前8名的运动员进行分析对比时发现,我国选手在助跑最后5m的水平速度、第1、2跳及之和的距离、保持助跑水平速度到最后一跳的能力以及三跳的起跳初速度等方面均差于对方。这些是导致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影响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及速度和用率进行研究。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成绩呈高度相关关系,助跑速度越快则成绩越好;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率是衡量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运动员专项力量、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运动员三级跳远运动中助跑速度与助跑速度利用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女子三级跳远水平速度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跑速度,特别是最后几米的助跑速度是三级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如何合理地利用助跑水平速度、怎样保持三跳水平速度则是运动员获得良好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本文就此根据笔者在多次比赛中所测的我国优秀女选手的最后助跑及三跳水平速度(所测成绩在13.0米—14.45米之间,样本量为16名选手)的有关情况,就我国优秀女选手的水平速度问题谈几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助跑速度强化训练助跑速度是取得三级跳远优异运动成绩的动力和保证。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约60%取决于动作速度,因此助跑速度训练应放在三级跳远训练的首要地位。在安排速度训练时,要重点抓住提高短跑速度训练的最佳时期及所需要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三级跳远运动成绩主要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阅读国内外有关三级跳远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从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助跑及平衡方面入手,分析国内外三级跳远技术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成果,并对影响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助跑速度与成绩呈高度相关关系,助跑速度利用率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率以及维持身体的平衡是衡量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Sony录像系统(50 f/s)及高速录像系统(120 f/s)两台摄像机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助跑与三跳动作过程进行了定点拍摄。通过对动作图像解析与相关技术参数的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峰值未能出现在起跳前瞬间或板前3 m(倒数第2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各跳起跳离地时的水平速度大大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助跑加速节奏的类型属于"下降型"。为此进一步改进助跑加速节奏,充分发挥助跑水平速度的潜能,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改进与提高成绩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方法,得出助跑和起跳能力是限制三级跳远选手创造佳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众所周知,在三级跳远项目中,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三级跳远技术的连续性直接关系到三级跳远的竞技成绩,而通过运动训练手段提高其助跑节奏及行进间速度,并使其在跳跃过程中减少能量损耗是衡量三级跳跃技术的关键,同时也是目前三级跳远速度训练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跳远及三级跳远三次起跳后的腾空初速度、起飞角和身体总重心的高度,决定着跳远和三级跳远的成绩。跳远和三级跳远的科学研究证明:获得最佳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起跳初速度和起飞角。对高水平和较低水平的跳远运动员跳远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证明,当起飞角保持在18°~24°时,腾空初速从8.5米/秒增加10.6米/秒,能使成绩相应从6.9米增加到8.9米。助跑的最后几米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腾空初速度和运动成绩,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是密切相关的,其相关系数男子为0.943(波波夫),女子为0.875(萨尔吉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及三跳水平速度的测试与关联分析,揭示了助跑、三跳水平速度及速度损失等因素与三级跳远成绩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认识三级跳远技术特征和优秀男女运动员在三级跳远项目上的技术差异,文章分析统计第十二届世锦赛三级跳远有关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优秀女子运动员损失距离小于优秀男子运动员,女三级跳远成绩为男子的84%左右,而女子助跑最后一步质心速度为男子的89%,步长也为89%,说明优秀女子运动员三级跳远在成绩方面有潜力达到优秀男子运动员的89%。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训练、比赛和实践经验探讨,指出训练中发展支撑力量和助跑速度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支撑力量和助跑速度,才可能为进一步提高三级跳远的专项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提高支撑力量和助跑速度的同时,训练中还应使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协调统一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三级跳远速度—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 速度—力量是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主要素质之一。它是由速度和力量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而完成技术动作的结晶,并要求运动员既是速度型的,又是力量型的。只有具备两者的运动员,才能快速完成所有的技术动作要求,提高运动成绩。这因为三级跳远是“速度—力量  相似文献   

17.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及三跳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及三跳技术是决定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提高助跑速度,减少三跳水平速度的损耗是三跳技术的重要指标。如果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和水平整度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三级跳远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高,技术动作复杂,技术动作与身体素质高度统一的项目。该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平衡等多种能力。因此三级跳远项目的技术动作一直在演变。从最初的高跳型变成平跳型,现在又出现由平跳型向跑跳型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学生运动员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过渡期,力量和速度都有待提高,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这两方面的素质,是提高中学运动员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助跑是三级跳远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之一。运 动员只有通过助跑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运动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助跑的速度,这种观点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 现代三级跳远训练中,速度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和核心因素(本文所说“速度”主要指助跑过程中的位移速度)。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助跑速度增加0.1米/秒,可使三级跳远成绩提高30~35厘米。一、努力提高平跑速度 发展平跑速度是提高助跑速度的基础。如前世界纪录保持者班克斯助跑最后10米速度达到10.76米/秒,跳过…  相似文献   

20.
一、打好素质训练基础 1.速度速度、特别是助跑速度对三级跳远成绩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应该把速度训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2.力量及爆发力尽管三级跳远对运动员的支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在青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