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青年女性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HIIT对身体成分的干预效果是否受到PA影响。方法:招募62名非规律运动青年女性,随机分为HIIT组(HIIT,n=30)和对照组(CON,n=32)。HIIT组完成12周,每周3次的训练:训练目标强度为90%HRmax,每次训练中20 s功能性训练和10 s休息为1组,重复8组,共4 min。CON组不参与运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成分、心肺耐力和PA测试。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前后组内差异,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干预前、后组间差异。对组间差异显著的结果指标构建模型,以HIIT、PA和交互项为固定效应,以个体差异为随机效应。结果:1)与CON组相比,12周干预后HIIT组体脂率和脂肪重量显著改善(P<0.001),其中,脂肪重量效应量中等(Cohen’s d=1.02),体脂率效应量大(Cohen’s d=1.25);而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和去脂体重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学龄前儿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通过连续7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量。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零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2~4 s)、短时持续MVPA(5~9 s)和长时持续MVPA(≥10 s)3类。体质测试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速度灵敏素质。将男、女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分别按四分位数进行分类(Q1~Q4组),并定义体质健康得分最高的Q4组为高体质健康水平(HPH)。采用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探讨不同簇集特征MVPA与HPH间的关系。结果:共265名受试者纳入最后统计分析(男童149名,女童116名;月龄,57.19±5.33月)。男童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以活动量最少的Q1组为参照,活动量最多的Q4组中零星、短时持续和长时持续MVPA达到HPH的比值比(OR)分别为:11.72(95%CI:2.27,60.53)、7.53(95%CI:1.83,30.90)和8.98(95%CI:1.78,45.39);女童中也得到类似结果,分别为11.85(95%CI:2.33,60.19)、12.34(95%CI:2.47,61.57)和8.58(95%CI:1.70,43.41)。此外,研究发现,合计(零星+持续)MVPA与HPH在男童中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合计MVPA≤65 min/天时,每增加1 min的合计MVPA,达到HPH的OR增加19%(OR=1.19,95%CI:1.03,1.37);合计MVPA>65 min/天时,达到HPH的OR无显著变化。女童中未发现此非线性关系。结论:学龄前儿童累积不同簇集特征MVPA越多,达到HPH的比率越高,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男童中,每日累积的MVPA超过65 min后达到HPH的比率不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使用韩国疾病管理中心的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KNHANES,2019-2021年)数据分析父母身体活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10.1%的青少年达到身体活动标准,29.3%的青少年达到超重肥胖水平。其中父母身体活动与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相关性,而青少年身体活动与BMI具有相关性。通过使用Logistic回归,当父母身体活动都达标时,青少年身体活动提高22.429倍(95%CI:1.768~284.474)。只有父亲达标(OR=1.764,95%CI:0.949~3.329)、只有母亲达标(OR=2.229,95%CI:0.922~5.389)与青少年身体活动没有显著相关性。当父母身体活动达标时,会提高青少年BMI达标率,但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认为:父母与青少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会对青少年子女的身体活动和BMI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身体活动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身体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于阐明减少疾病风险、增进健康所需要的最适身体活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数学统计模型阐明客观性方法测量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选取2003—2004,2005—2006两次美国健康营养调查中12~17岁的青少年801名,其中男430名,女371名,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膳食摄入情况等,并用Actigraph加速度计测定受试者连续7 d的体力活动水平,采用Fractional polynomial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拟合出它们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结果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随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增加,曲线呈下降趋势。每天15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比是每天1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0.68,而每天30 min、45 min和60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应的危险比分别为0.45、0.34和0.23。结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静息脑电(EEG)分析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探寻身体活动对抑郁症状的潜在作用路径。方法 随机招募239名大学生填写《抑郁自评量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短卷》,采集5 min EEG信号。结果 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为1 109(509,2 232) MET-min/周,抑郁评分为47.401±10.562,二者显著负相关(r=-0.189,P=0.003);中央区、顶区delta功率值,眶额、前额theta功率值与前额alpha1右侧化对抑郁评分具有19.89%的解释力(R2=0.199,P<0.001);顶区、颞区delta功率值,顶区beta1功率值和前额alpha1右侧化与身体活动水平及抑郁评分均显著相关(P<0.05),且相关方向相反;身体活动水平对抑郁评分具有65.37%的直接效应(B=-0.123,95%CI:-0.260~0.016),顶区delta功率值介导16.56%的中介效应(B=-0.031,95%CI:-0.073~-0.005),前额alpha1右侧化介导18.07%的中介效应(B=-0.034,95%CI:...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加速度传感器评价我国发达地区中学生日常身体活动状况,并与欧洲中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江苏省南通市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在初一、初三和高二年级各选取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有效样本286人,佩戴Actigraph GT3X加速度传感器以一周以获得身体活动相关数据,并与欧洲同等测量条件下公开发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我国中学生平均活动强度(欧洲为410.0 counts/min,中国为255.8counts/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欧洲为55 min/天,中国为34 min/天),推荐活动量达标情况(欧洲为41%,中国为14.7%)均远低于欧洲,而静态活动时间和静态活动时间占有效佩戴时间的百分比却高于欧洲(欧洲为9 h,占71%;中国为11.2 h,占76%)。中欧学生的静态活动时间均占有效佩戴时间的绝大部分,并且静态活动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中国及欧洲男性的平均活动强度、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值均高于女性,静态活动时间则相对少于女性。结论:我国中学生总体身体活动水平明显低于欧洲学生,主要表现为活动强度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少、推荐活动量达标率低,静坐时间长、静坐时间占日常学习生活时间比例高。中国和欧洲学生均以静态生活方式为主,静态活动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中欧男性的身体活动水平均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本动作技能对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获得轻度(n=48)、中度(n=60)和重度(n=45)智力障碍儿童153名,其中男生116名,女生37名。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量表(第2版)对受试者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进行评估,采用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对受试者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结果: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F2(6,290)=18.379,ηp=0.28,P<0.01]和基本动作技能得分[F(4,294)=54.230, η2p=0.425,P<0.01]差异显著,障碍程度越重,MVPA越低[轻度(44.21 min/天)>中度(38.34 min/天)>重度(20.76 min/天)],基本动作技能得分越低[轻度(72.12)>中度(56.77)>重度(22.29)];校正混杂因素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控制技能对MVPA存在显著影响(R2=0.191,β=0.437,P&l...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体力活动相互替代后,评估体力活动对隐形肥胖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产生的效应量,为探寻该人群健康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间配比提供参考。方法:对107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Inbody230确定身体成分,根据BMI(18.5~23.9 kg/m2)和体脂百分比(BF%)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体重非肥胖组和正常体重肥胖组(即隐形肥胖,男性:BF%>20%,女性:BF%>30%)。获得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5×5 m折返跑、安徒生测试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久坐(Sedentary Behavior, SB)、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 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 MPA)和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VPA)时间。运用单因素模型、分配模型和等时替代模型评估不同体力活动时间对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效应量的影响。结果:(1)LPA与体脂百分比(b=-...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成分分析方法综合探究上海市儿童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321名6~13岁学龄儿童(男生158名,女生163名)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其24 h活动行为,采用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儿童身高、体质量;使用成分线性回归分析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身体质量指数z分数(body mass index z-score,zBMI)的关系,以及探讨24 h活动行为等时替代对zBMI的影响。结果:1)成分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和年龄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β=-0.75,P<0.001)、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β=-0.13,P<0.05)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负相关,久坐行为(β=0.61,P<0.001)和睡眠(β=0.53,P<0.01)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正相关。2)在15 min等时替代模型中,用MVPA替代LPA、久坐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及内在关联,为提升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小学4~6年级618人和初中1~3年级学生1047人,调查其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时长和运动障碍及障碍认知水平;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小学生的运动益处认知差异,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其关联性。结果: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身体活动水平偏低,66.5%的女生处在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男生的46.9%(X2=71.29,P<0.001);初中生低强度身体活动人数占比68.6%远高于小学生的36.1%,56.0%的小学生处在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远高于初中生的29.0%(X2=171.75,P<0.001)。中小学男生的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得分高于小学生,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运动益处与障碍认知中预防保健、生命促进维度与中小学男生久坐行为显著相关(P<0.001),社会交往与女生久坐行为显著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身体形态、体力活动和超声骨指标来预测超重和肥胖者的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方法选取超重和肥胖男性受试者138名(年龄50.9±9.6岁;BMI29.1±2.6 kg/m^2),随机测量其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胸围和腰围等)、体力活动(握力、纵跳和肺活量等)和超声骨指标(超声声速和传播指数)。骨密度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进行测量。使用Stepwise逐步回归法构建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的预测模型。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构建的模型都能够有效地预测受试者的骨密度。其中,下肢骨密度预测模型的拟合度最高。Bland-Altman定量测量结果一致性分析表明,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35,r=0.60,r=0.31;P<0.001)。结论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不同年龄、肥胖程度和体力活动水平男性的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筛查与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对全国1018名慢性病患者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采用SPSSAU官网进行频数统计、非参数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本次调查对象慢性病人群患高血压占比最多,为68.63%;其次为糖尿病,占比45.69%;高血脂占比最少,占比33.81%。(2)我国慢性病人群一周身体活动总量中位数为1732.906MET-mins(P25,P75:860.5,2928.0MET-mins),身体活动处于低水平的占24.26%,中水平占52.90%,高水平占22.84%。(3)不同年龄组、BMI、治疗情况、坐姿及睡眠时长、身体活动对自身的疗效评价、其他类型慢病患与否的人群一周身体活动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443,95%CI:0.276~0.710)、工作日坐姿时间(OR=2.526,95%CI:1.335~4.779)、工作日睡眠时间(OR=0.156,95%CI:0.053~0.452)是影响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因素;男性(OR=2.054,95%CI:1.3...  相似文献   

13.
《湖北体育科技》2020,(6):554-557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一周身体活动现状。方法选取在校非体育专业新生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进行身体活动评估,涉及静坐、散步、慢跑、逛街、家务等16种主要活动形式,涵盖静止、轻、中和高强度4种类型。结果 1)68.4%以上学生每天以静态生活方式为主,超300 min;仅有18.3%学生达每日75min的中高强度国家身体活动推荐量。2)女生静坐少动时长高于男生,男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女生。3)文科生工作日静坐少动时长较理科生高,理科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文科生长。结论男生比女生、理科生比文科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更高,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提供每周锻炼活动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考察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具体情境能力(自我效能感)、环境能力(能力信念)和整体能力(认知体能),对心肺功能、课堂身体活动水平和毅力/努力的预测效应。研究对象为217名中学生,每隔一天进行一堂40分钟的体育课。研究通过沿用已久的调查问卷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我效能感、能力信念、认知能力信念和毅力/努力,使用计步器测量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以及采用递增速度有氧耐力跑测试其心肺功能。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能力信念与三项指标显著相关:首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心肺功能影响显著,此结果也反映出中学生课堂的身体活动水平。其次能力信念与中学生的毅力/努力呈显著相关。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中学生心肺功能和身体活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力信念对中学生毅力/努力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8年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平均偏效应模型以及交互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身体活动及影响因素的历时变化。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身体活动达标率从2011年的16.91%提升至2018年的48.65%,且同时呈现出同增长性与差异增大性;年龄、婚姻特征的影响程度增加,户籍、地域特征的影响程度减小;老年群体身体活动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性别、教育以及户籍的分化。并以此提出建议:一要重视老年人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提供有利于促进老年人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二要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制定差异化的身体活动促进策略,三要根据区域地域差异化特征,进一步重视和引导城区中东部老年人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重要社会因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不同群体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梳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作用路径,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的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少年、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2)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社区环境(体育活动设施、社区学校条件)、家庭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家庭成员身体活动行为)、久坐行为、超重或肥胖、锻炼动机(锻炼意图、自我效能)等因素对个体身体活动产生影响。(3)当前关于社会经济地位与身体活动关系的研究存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测量混乱、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身体活动的理论构建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决策树模型探讨幼儿体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关系。方法:募集学龄前儿童4621名(36~83月龄)。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进行体质测试与综合评级(合格、不合格);问卷调查幼儿出生信息、育儿方式、静坐与身体活动、膳食营养、睡眠、父母情况6个一级指标下分的59个二级指标变量信息;采用IBM SPSS modeler创建CHAID决策树模型。结果:幼儿体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周末身体活动(PA)、周末静坐行为(SB)、性别、周末中-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上学日PA、钙、上学日SB。决策树模型显示,根节点变量周末PA“>3 h/天”(95.35%)的幼儿体质合格率与“1~3 h/天”(91.43%)、“≤0.5 h/天”(85.43%)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周末PA“>3 h/天”的第2、3层叶节点变量分别为周末SB、上学日PA,“1~3 h/天”“≤0.5 h/天”的第2层叶节点变量均为性别。其中,“1~3 h/天”的3~5层叶节点变量包括周末与上学日MVPA、上学日SB、钙等。结论:周末PA是影响幼儿体质的最关键因素。幼儿周末PA应超过3 h/天的国际推荐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减少周末SB时间、增加上学日PA时间。身体活动与静坐行为、性别、钙摄入等对不同层次类型幼儿的体质促进具有决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修订的包括7天回忆的《自我陈述身体活动检查表》(SAPAC),对197名12~16岁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的方式特 点。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每个星期用于做作业的时间超过7 h,所有学生上网、使用计算机或看电视的时间很少,不存在性别差异。有关身体 活动的参与方面,71%的学生有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每个星期>30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或>120 min的剧烈活动),15.7%的学生有中等强度的身体 活动(每个星期>150 min和≤300 min的中等活动,或>60 min和≤120 min的剧烈活动),只有3.0%的学生有低强度或没有身体活动,且没有发现性别 差异。表明,身体活动参与与任何久坐不动行为无关。大多数青少年不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包括在体育课程中,最常见的身体活动是快走和骑自 行车。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方式,可以作为研究基线,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了解身体活动和不活动的特点,并制定 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科学》2022,(1):93-97
为验证8~9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身体感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以206名男生与201名女生为对象,选用TGMD-2测试量表、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计以及PSPC-P身体感知能力子量表来收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Mplus(7.4)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基本运动技能对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直接效应检验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良好[χ~2=9.771(df=2,P<0.001),CFI=0.899,SRMR=0.042],且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256,P<0.001);(2)身体感知能力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拟合较好[χ~2=0.000(df=0,P <0.001),CFI=0.976,SRMR=0.014]。使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身体感知能力并没有介导基本运动技能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老年肥胖男性身体活动水平与能量消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江崇民  尚文元 《体育科学》2011,31(11):21-26
以中老年男性肥胖人群为对象,同正常体重人群相比,研究肥胖人群自由生活下的身体活动水平、静息代谢、特定活动下的能耗代谢率、能源底物利用特征,为肥胖机制研究和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14名50~60岁肥胖男性者(BMI>30)和15名体重正常者(BMI=23)使用加速度计RT3连续7天测量身体活动。之后使用Cortex MetaMax 3 B进行静息代谢和特定身体活动能耗的测量(坐、站、步行3.2 km/h,4.8 km/h,6.4 km/h)。结果:1)肥胖者的每日总能耗、身体活动能耗、中等强度以上活动能耗、中等以上活动的累计时间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调整了体重因素后,肥胖者单位体重每日能耗/kg略低于对照组,而单位体重身体活动能耗显著高于对照组。2)肥胖组静息能耗高于体重正常组,若是以单位体重计算,静息代谢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P<0.05)。3)在坐、站、走活动中,肥胖组消耗的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若以公斤体重计算能耗,肥胖组坐姿和站姿的相对能耗略低于对照组,步行的相对能耗两组无差别。4)相同运动下两组人群安静平卧、坐、站、3.2 km/h和4.8 km/h步行时的呼吸交换率没有差异。6.4 km/h步行时,肥胖组的呼吸交换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5)用回归统计法分析影响肥胖的危险因素,静息代谢率可以作为预测肥胖的因子。结论:肥胖人群的身体活动量和每日消耗能量不低于体重正常组,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可能与能量消耗有关,较低的静息代谢率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运动中脂肪氧化能力下降也可能是肥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