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教学实践探讨新兴休闲健身项目排舞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论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大学体育排舞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分析,并进行教学实验检验。结论: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中设置排舞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为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排舞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且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与排舞运动本身的普及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梅琰 《体育世界》2014,(9):87-88
排舞是一种国际化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现代化的运动文化。排舞除了具有一般舞蹈的运动功能和艺术功能外,在各个大小组织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将排舞引进了高校的体育课程,为高校的体育文化添加了新的有生力量,也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根据当前高校内的实际排舞可能情况,文章对排舞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气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提高排舞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的认识,进一步推广排舞运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研究结果和结论:通过对排舞运动在公共体育课中进行的34个学时的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排舞运动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查显示,55%的学生非常喜欢排舞运动,学校有12名教师可以进行排舞运动教学,排舞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低,学生都具有学习排舞运动的能力。因而,排舞运动完全可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  相似文献   

4.
排舞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健身舞蹈,以其鲜明的风格和时尚性,风靡世界,已成为一种国际健身语言,近年来在国内也正越来越受现代都市男女老少的青睐,而排舞运动在我国高校鲜有普及,特别是在地处大山的地方高校还未普及。在以人为本,特别是强调高校体育课程丰富化、兴趣化、终身化的背景下,发掘研究排舞的价值,研究其在高校开设的可行性,并且能在大学生中普及推广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三自主"形式的实践环境状况进行了研究。从具体的学生选课、场馆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针对影响"三自主"教学实践模式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三自主"模式的现状进行评估。希望能给予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做出方向性、指导性建议。为其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排舞运动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丹 《体育世界》2011,(3):33-34
排舞作为一种新型的时尚运动项目,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锻炼价值,在高校推广和开设排舞课程,既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培养人才目标,还可以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设,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焱 《体育世界》2014,(3):83-84,86
本文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排舞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正式开设排舞课程的学校较少,但学习或感受过排舞的学生大多喜欢此项运动,作者就此状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排舞运动在重庆市普通高校的开展,也为学生创造更轻松愉快的体育课程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排舞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高校排舞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材大纲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针对高校排舞课程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排舞在高校更好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高校大学体育瑜伽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分析,并进行教学实验检验,研究认为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中设置瑜伽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与瑜伽运动本身的发展,同时为普通高校大学体育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跆拳道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当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力争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我校的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崔建 《中华武术》2014,(4):10-13
田径有着"运动之母"的美誉,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引领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三自主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等教学模式各领风骚。随着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民俗项目、趣味项目、休闲时尚项目等课程内容越来越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可是,作为"运动之母"的田径课程却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淡出高校课程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究,为我国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变化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美国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变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全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美国的高校体育课中,以下的教学内容将可能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设置的方向:社会公德在体育教学中的灌输;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方法;营养学;通过体育练习预防现代文明病、生活病及运动康复;通过体育教学学习缓解生理及心理的压力等.美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经验可为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多元化深入,舞龙运动正在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河南省舞龙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研究可以促进全国高校舞龙运动的普及。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舞龙运动课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普遍开展,能够为舞龙运动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舞龙文化在河南省高校有着深厚的积淀,尤其是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中较为常见。舞龙运动的开展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素材,符合高校教育改革需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院运动训练专业体育舞蹈主修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与我国其它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体育舞蹈主修课程设置进行对比,提出了我院运动训练专业体育舞蹈主修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使之适应教学需要,培养出有广泛的艺术与体育技能,具备教学、训练、科研、全方位人才。  相似文献   

15.
排舞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大众体育项目,本文对排舞从理论到实践,引入高职院校体育课进行了论述。通过介绍排舞起源、特征及发展,了解排舞的流行趋势,笔者认为:排舞简单、易学、时尚、动感,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参与,并能为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把排舞引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排舞教学的师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排舞是一项新兴时尚的健身运动,但其美学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排舞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着重剖析了排舞在动作、音乐、风格、社交方面的美学价值。基于排舞的诸多美学因素和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探讨了排舞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必要性和具体的课程设置策略,即可单独开设排舞课,或者将排舞教学引入健美操或体育舞蹈课程。  相似文献   

17.
代娟 《体育风尚》2021,(5):158-160
对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健美操教学属于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内容。就现阶段来说,大学生对于健美操课程教学积极性不高,高校教学内容更新也相对缓慢,教学方式较为滞后,难以充分发挥健美操的价值,大学生也无法通过健美操教学获取较好的健身效果。若能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融入排舞元素,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还对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利,以此达到娱乐身心、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效果。对此,下面将重点对排舞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可行性展开分析,旨在为健美操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健康第一"的国家教育方针指导思想下,通过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体育在今后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新思考,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可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较多,学者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也日益突出根据地域体育文化特征来构建适合本校具体实际的体育课程结构.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地方特色体育发展的变革。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系统构建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旨在丰富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设冰雪运动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我省普通高等学校的冰雪运动体育课程的开设不够合理,出现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重点发展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冰雪运动体育课程”已成为当前我省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重点。此项研究结合健康体育教育和现代体育教育,对冰雪运动课程在普遍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普通高校冰雪体育运动课程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