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模型,并提出深化策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经验:消除主体行为惰性,规避思政建设偏差,破除思政执行梗阻,提升行动育人效果。深化策略:提升能力,实现有效组织动员;建设制度,深化高效质量管理;共享资源,达成广泛协同辅助;塑造价值,巩固支撑教学教研。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得出新发展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现实困境包括,育人规范塑造缺失、教师“非言语行为”偏形、课程体系尚未健全、教学监管执行欠佳、“过程性评价”机制缺位等。动力机制:政策支持驱动力、教学改革生长力、思政育人需求力、问题凸显迸发力。优化路径:革新顶层设计组织保障,严促体育教学改革落地;增设教学场域化氛围体验,营造教师“主体性自觉”行为养成;完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逐级夯实“立德树人”理念,构建“信息+”监管模式;补足全过程评价短板,打造“寻因弥足式”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3.
陈立春 《体育科技》2023,(4):114-116
电影《夺冠》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排,讲述了中国故事和集体记忆;以真人原型为基础,找寻国家、集体和个体的精神轨迹,挖掘“女排精神”“体育精神”的价值所求,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探索提供了思路。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基本内涵的探析,认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坚守体育课堂,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以体育知识、技术等为载体不断挖掘体育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资源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聚焦体育项目教育、行业育人,深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自2018年起,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就定位于“以‘体’育人、入脑入心”,融道于术、铸魂育人,全面强化课程思政入脑人心,着力夯实学校体育育人质量。一、“落得实”:全面统筹部署、细致规划设计,确保课程思政走深走实学院领导直接负责课程思政工作,夯实主体责任,加强体系建设。在思想引领上,学院领导着重强调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并交流沟通的基础上,组织全院教师,完成了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案的修订完善,确保课程思政走“实”。  相似文献   

5.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体验与活动”专业与我国“休闲体育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及教学手段,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概括专业建设中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想法,即培养兴趣、增进理解;夯实基础,强化自学;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专项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目前应以广为主;增加实习比重;强化师资;编译教材;深化大学和社会接触,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6.
戴俊  刘跃  汪庆波 《体育学刊》2023,(1):112-117
术科课程反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根本,但受传统培养模式影响术科教学存在诸多症结。结合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改革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经验:围绕“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实现理念突破;“实施术科课程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优化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传承”到“体育健康引领”,整合课程内容;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革新教学评价;从“技能提升为旨趣”到“教学能力生成为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最终形成以理念为引领,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改革体系,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体育强国、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给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选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选项+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选项+俱乐部”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建议:提升大学体育教师思政育人的政治素养;深挖“专项+俱乐部”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建立和完善“专项+俱乐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这对于我国高校更好地利用“选项+俱乐部”教学载体,开展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为祖国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内涵,阐释传播能力建设价值与困境,并提出建设策略。价值: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国家形象塑造,提升国家形象亲和力。困境:传播主体协同不足,传播内容生产不优,传播渠道建设质量不高,受众分析不足,传播影响力不强。策略:以协同为基点构建传播共同体;以完善叙事体系为突破优化传播内容;以媒介资源整合为动力加强传播渠道建设;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受众分析;以提升“内力”为根本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具体途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而系统地进行。以网球文化构建网球课程教学目标;将“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融入网球课程教学内容中。在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体能,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发挥网球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改革,要实现“术道融合”育人的目标,并需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三方联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存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性不足,思政育人价值彰显不充分;课堂教学思政融入生本性乏力,思政融入与育人方式亟待改善;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支撑性不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待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生成性缺失,思政效果评价机制尚待完善等现实困境。提出:遵循“产出导向”理念,构建可达成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倡导“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环节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法规性纲领,也是见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及变革的历史线索。研究认为:经过从“形成与改造”到“调整与恢复”,再到“创新与深化”等阶段的嬗变,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呈现出以下演化特征:(1)课程理念从“社会本位”到“学科本位”,再到“学生本位”;(2)课程目标从“增强体质、劳动卫国”到“三基”,再到“三维目标、核心素养”;(3)课程内容从“技术化、统一性”到“基础化、灵活性”,再到“结构化、综合性”;(4)课程实施从“指令执行”到“灵活创生”,再到“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从“体质检测”到“能力评估”,再到“素养评价”。体育课程标准涵括以下时代价值:(1)课程标准内涵立意呈现出从“社会立场”到“学科立场”,再到“教育立场”的流变;(2)课程标准设计思维实现了从“确定性思维”到“灵活性思维”,再到“综合性思维”的转变;(3)课程标准内在逻辑表现出从“体质导向”到“内容主导”,再到“三位一体、课程育人”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王锦丹 《当代体育科技》2023,(36):119-121+125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具有共同的旨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也可从课外活动中的体育社团、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挖掘。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纽带的作用;探索和优化体育课程教材,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探索教师评价标准,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发挥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是高校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强化体育思政的育人效果保驾护航。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系统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过程凸显的核心问题及模式构建路径。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配置过程存在发掘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协调、共享路径不通及共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时,需要立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要求,聚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与特点,深入发掘体育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内涵要素,持续创新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机制,对机制运行质量、育人实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督测评估,同时探索有效的支撑保障方式,进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校体育中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普遍较低,难以践行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体育课堂上频繁出现如“身体锻炼与思政教育脱节”以及“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统筹联动错率低”等问题,且日趋白热化。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如何与体育学科建设同向同行,如何与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形成联系,如何与体育思政课程方骖并路。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体育知识功能间进行多维转化,彰显出体育思政育人的民族精神;从体育育人主体间加强协作创新,凸显体育思政育人的竞争意识;从体育教育风向标引领开展强国思想,体现体育思政育人的爱国主义。分层有序的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张开臂膀”且“脚踏实地”向社会主义建设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纾解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指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存在制度保障尚未健全、基本理念定位不准、教学目标设置模糊、教学资源整合不够、过程性评价缺失等方面问题。研究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文化润人,深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坚守体育本色,明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把握主导力量,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关注育人过程,做实做常体育教学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7.
公共体育服务是上海“体育强市”建设的基础支撑.“十一五”时期,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化建设逐渐加强,便民化设施不断增多,系列化活动初具规模,但仍面临着“制度设计”执行不力、“多元主体”供给失衡、“以需定供”尚未畅通等困境.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过程中,应夯实公共体育服务基础,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涵,培育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构建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探讨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定位、内容布局和路径设计。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有机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程,对于满足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素材、内容和资源方面的独特需要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中华体育精神”“体教融合”方面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且全面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元素,经过教学化设计可以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进行对接。通过系统化、常态化、动态化、结构化和制度化的路径设计,使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发挥出高质量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昂 《中华武术》2022,(3):18-20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将实践技能性课程与思想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一文,旨在发挥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所有高等院校、所有教师群体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鉴于此,本文就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构的同向性与实践路径进行有益探讨,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进而提升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高”院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双高”院校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双高”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要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从而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体育课程作为“双高”院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双高”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要想在“双高”院校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就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传播思政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思政要求、在教学评价上定好思政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