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稍懂数学的人都知道,“+”、“-”、“〉”、“〈”、“=”、“∵”、“∴”一类记号,乃是约定俗成的运算符号,分别表示“加”、“减”、“大于”、“小于”、“等于”、“因为”、“所以”的意思。此外,似乎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2.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绿色化”,如“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心态”、“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GDP”、“绿色文化”、“绿色环保”等,教育行业也产生了“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课堂”、“绿色教学”、“绿色批评”、“绿色家访”等概念。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当下,与“环境”并立的词汇非“生态”与“资源”莫属。但是要谈“环境问题”,必是与“可吸入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为伍。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茫茫”、  相似文献   

6.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一般用“荷”、“任”、“擔”、“挑”、“担”、“扛”、“揭”表示现代汉语中的“肩负”义。先秦时期,一般用“荷”和“任”;汉魏时期,“擔”字用例逐渐增多;宋时开始,用“挑”“扛”“担”表示这一意义;明清时期,“担”、“扛”、“挑”取代了“荷”、“揭”和“任”。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中有代表性的词语“箩圈”、“寸男尺女”、“灯人儿”、“四海”、“没人脚处”、“准洪”、“贼留心”、“群”、‘打个烂羊头”、“痒”、“不知搔处“、”立睁”、“光辉”、“打绿了”、“海骂”、“世界”、“喂眼”、“狠”、“拴”、“叮当”等能生动活泼、准确形象地状物写人,透出人物的心理、个性.总的特点是:活、妙、奇、新.  相似文献   

9.
“个是”一词为唐宋诗词中较常见的口语词,“褫斥”和“究质”也是中古至近古时期较常用的词语。唐宋诗词中“个是”在不同语境中分别有“是否,究竟”、“岂是”、“真是,实在是”等含义;“褫斥”即“废黜(官职)”、“革除(功名)”义;“究质”义为“究问”、“追查”。《汉语大词典》对以上三词应予补录。《汉语大词典》关于“作问”、“漫腾腾”、“认、识”和“丈”释叉或不够确切,或遗漏义项,特予补正。“作问”当为“作难”,“漫腾腾”有“蒸腾、弥漫”义,“认、识“均有“寻觅”义,“丈”有“杖”义。  相似文献   

10.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上说,“感到”侧重于表达“心情、体验”,“觉得”侧重表达经过思维分析的“道义评价、事态判断”,“感觉”则侧重表达“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从功能上说,“感到”后可以直接加“了”、“过”等助词,“觉得”、“感觉”后不可以直接加“了”、“过”。“感到”可作定语,可加名词性宾语。“感觉”可加补语、宾语成分,可作名词。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中国教学改革逐步形成自己的关键词:一是“主动探究”,与之相关的词语和教学实践包括“自学辅导教学”,“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等:二是“情感意志”,与之相关的词语和教学实践包括“美感教育思潮”,“科玄论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是“生活实践”.与之相关的词语和教学实践包括“生活教育思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相似文献   

13.
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  相似文献   

14.
释“茨”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少数词条释义有不明、偏颇或不合逻辑等问题。这里对“持家”、“国家”、“爱国”、“剥削”、“直系亲属”、“批判”、“批评”、“民主”、“自尊”、“江湖”、“耍滑”、“耍滑头”、“呵护”、“腐败”和“花苞”15条进行了商榷和修改,以供下次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邓小平公文语言的辩证艺术 ,选取“深”与“浅”、“开”与“合”、“简”与“丰”、“朴”与“色”、“刚”与“柔”、“情”与“理”六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 ,着眼于相互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涉及与语言紧密相关的内容、观点、论证等方面 ,试图打开邓小平公文语言辩证艺术的窗口 ,从中窥视邓小平公文高超的辩证艺术。  相似文献   

17.
:“或”即“常常”、“往往”,“必以情”即“必以诚”,“用”当解作“因为”、“由于”,“执辔”即“拉着马缰绳”,“弗之怠”即“不懈怠 ,之 ,结构助词 ,无实义”,“清角吹寒”当释为“凄清的号角吹来寒意”,“中庶子”即“君王的家臣”,“封”即“筑土为坛以祭天”,“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情怀而并非叹老嗟卑的牢骚 ,“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成、同意”。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借助语境,了解多音字“数”;正确读写“无数”、“珍珠”、“距离”、“钻研”、“著名”、“张衡”、“清楚”、“北斗七星”、“一闪一闪”、“一组一组”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撒”、“仰着头”、“著名”、“清楚”、“钻研”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笔者在高校从教多年的工作经历,系统阐述了提高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应从“爱”、“学”、“博”、“活”、“领”、“趣”、“悦”、“防”、“赞”和“勤”等方面多下功夫,历练自己,以此来提高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先秦汉语里“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而”的语法性质,认为,“而”在“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没有虚化成词素,仍然保持者连词的语法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