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浅析虚拟社区中的利他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传播研究的深入细化,对网上特殊行为如利他、沉迷、欺骗等的分析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在对目前互联网上利他行为类型研究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虚拟社区中利他行为的新特点。本文意在通过对其高效率、制度化的利他行为分析,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网络人际交往关系,虚拟社区成员行为特点以及虚拟社区的管理规范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移情忧伤"激发目标受众的利他行为,是公益广告发挥有效宣传功能的重要技巧.从表面上看来,利他行为可能牺牲自我利益,但实际上,由于使行为者获得感觉上的满足,或减轻了因移情忧伤带来的痛苦,因而使利他行为受到强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移情忧伤"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许多公益广告劝服效果乏力的主要原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利用"移情忧伤"激发利他行为.从而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近年来的网络事件透析网络传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人口数量的剧增,个人在线产品与服务的应用日益普及,近年来网络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充分显示出网民集体行动的力量.这也喻示着互联网个人传播时代的到来,但网络传播的诸多特性也揭示出个人传播对网络社会文化具有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玉峰 《新闻窗》2011,(5):120-120
中国互联网近年来飞速发展,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已备案网站数量达到382万个,网民数量达到4.77亿,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逐渐承担起了舆论监督的职能,其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活动的网民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张露 《青年记者》2017,(17):35-36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①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网络空间,人们的个人信息、使用网络的具体行为都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对网民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网民心理的研究,已涉及许多方面,诸如:网上的印象修饰(即个体如何驾驭自己的在线表现),网上的角色扮演,网上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网上的利他行为;上网受挫、网上失控、网上冲突及  相似文献   

7.
目前网络媒体在中国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不只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的责任.互联网的应用,要求每个网民都要有自觉的意识:当你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上享受发布信息、发表言论的自由时,你也同时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和服从网络规范.网络媒体在享受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高度自由和无限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坚持媒体操守,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践行一个媒体的社会守护职责.  相似文献   

8.
吕静 《青年记者》2012,(12):37-38
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舆论逐步形成并日益活跃,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成熟的、稳健的网络舆论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9.
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指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产生了"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那么,网民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文试图说明这部分人在互联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网络交流的特点,即网络传输对人们情感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开始,中国尝试在互联网治理中引入网络实名制,在此过程中,作为规制主体(政府)与客体(网民)的中介,各类具有法团性质的社会组织纷纷与主流政治合意,将实名推进到Web2.0时代.以法团主义作为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收编实现了对实名制的有效推动和网民网络行为的规范,而网民也通过与部分社会组织的共谋进行分散而消极的抵制,从而构成了中国互联网领域不同行为体的多方博弈.  相似文献   

11.
在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作为口碑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移植,网络口碑对受众行为,尤其是购买行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口碑网、闺蜜网等口碑类网站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标志着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传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市场研究表明:77%的网民在线采购商品前,会参考网上其他人所写的产品评价;  相似文献   

12.
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葳 《新闻前哨》2005,(2):112-113
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指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产生了“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那么,网民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试图说明这部分人在互联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网络交流的特点,即网络传输对人们情感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移动终端的上网速度大幅提高,网民凭借便捷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上展示着其影响力.在网络事件的参与上,网民参与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众网友对于舆论的参与热情近乎狂热. 然而,网络在拓宽普通群众发声渠道的同时,谩骂、人肉搜索等非理性行为也频频发生.网络媒体对网民的非理性行为近乎毫无约束,这常使非理性的舆论盖过理性的声音,造成网络事件舆论极端化.长此以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下降,网民也会逐渐丧失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开始“触网”。截至2006年6月30日,全国网民有123亿,其中中小学生有3000万。在互联网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帮手的同时,网络依赖、网络成瘾又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网络游戏、虚拟交友、网络迷信正在悄悄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左右着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青少年的网络依赖心理青少年为什么依赖网络?网络为何能左右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这需要我们正确看待互联网与青少年的成长,了解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关系,从互联网的本质审视青…  相似文献   

15.
智利学者巴伊赞·耶茨在<现代信息检索>一书中提到,用户才是信息检索的最终目的.网民个人心理因素作用于网络检索过程的始终.这就需要考察影响网民网络检索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其后果,从而为改进网络检索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谭砚文 《青年记者》2023,(24):101-103
互联网“计数”与“量化”指的是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发起的对网络活动与网络行为等的计量行为。本文考察1995—2005年间主导性互联网平台论坛和博客的量化规则发现,互联网计数的初衷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一方面,计数让网民获得网络体验感与参与感;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计数管理网民,维护网络平台的秩序。互联网计数的发展折射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经济史、治理史和网民使用史,为丰富互联网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网络打交道,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逐渐对网络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在网络中流行的语言也在第一时间于网民之中迅速传播开来,并日渐成为网民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常用语言。相比传统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更加活泼、有趣,为人们的聊天空间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为人们的聊天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上海中心城区进行问卷调查( N=449),对网络病人的互联网健康信息使用与满足状况以及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的疾病自我诊断和医疗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运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网民比例远低于美国;搜索引擎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健康信息获取工具;网民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总体满意度较低;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自我诊断的影响较大,而对网络病人医疗决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0):36-41
本文基于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视角,以慈善类公益节目的目标传播效果——引导观众的利他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阐明了节目效果实现的动机路径和激发流程的基础上,解释了目前该类节目苦恼的对观众利他行为引导效力不足的原因。认为这主要源于节目忽视并无意中强化了传播效果中的第三人效应,及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公益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能够带来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从而易引发冷漠行为和围观现象,阻碍节目目标效果的实现。之后,依据利他行为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转向以移情心理为核心的效果诉求路径,重视移情在激发观众利他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最后立足于理论演绎的结论,针对当下慈善类公益节目的实际,以补短扬长为宗旨提炼出系统的改进建议,以期为节目制作者突破误区,改进实际效果提供操作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