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新课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记忆、模仿、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交流的学习平台,挖掘数学的文化底蕴,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等可以有效整合各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进行多样化地学习.  相似文献   

3.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课外作业和形式单一的练习占去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余时间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试验田,让师生共同探求更多的学习方式,使教与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学生的作业中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  相似文献   

4.
隋丽丽 《宣武教育》2005,(12):12-16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亟待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本文试图从更广的视角、更宽的角度折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即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课题学习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地强调接受和掌握,而忽略了发现与探究.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新教材编写中也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阅读与思考”等学习栏目.  相似文献   

6.
<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强调:在数学学习中,突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不少数学教师认为自主性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数学、解题,但学生却感到好像与以往的学习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指导.其实,"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  相似文献   

7.
<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强调:在数学学习中,突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不少数学教师认为自主性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数学、解题,但学生却感到好像与以往的学习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指导.其实,"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数学的作用不言而喻。高中数学具有多样性特征,内容更广,题型更活。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作为背景,探析当前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并结合实际学习经验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期为广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根据这一理念,在学习了等差和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倡导“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做了如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认真思考并付之实践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精选典型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探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合作学习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影响颇大、成果颇丰的策略之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003年4月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3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我校自2001年以来,开始了合作学习的探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以下是笔者在实施合作学习中的一些体会.1合作…  相似文献   

13.
提高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等学习活动","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些理念明确了一个教育改革趋势: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探究性学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成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设计  相似文献   

15.
黄志刚 《学周刊C版》2010,(10):143-144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建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变式创新等学习方式。”数学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的互动,使我们的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下,不仅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观、育人观做起,更要努力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数学阅读是学生进行数学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疑、验证、推理和交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是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索。本文简要分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认识,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都离不开数学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让数学阅读融入课堂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廖震华 《考试周刊》2013,(55):55-55
<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  相似文献   

20.
赵伟 《教育探索》2007,(2):52-53
一、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