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以下简称“八段锦”)通过调心、调身、调息,在心理上调节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可疏通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通过特定的形体运动,配合呼吸,以心为主导的整体养生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通过长期习练“八段锦”,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从而达到扶-祛邪、防痛治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析健身气功防病治病机理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身气功通过调心、调身、调息,在心理上调节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可疏通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通过特定的形体运动、呼吸,以心为主导的整体养生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由于精、气、神存在,健身气功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协调融合,互为一体,谓之,健身气功五禽戏“三调合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调身”路径研究,“调息”路径探析,“调心”路径的探究,得出结论,“调身”通过调形与调式来定身形,“调息”结合吐故纳新来明呼吸,“调心”经由意念专注来安心神;且演练时需“形之动,气随行,意专注,”三者互融互用,互为一体,从而达到健心养身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蒋学富 《武当》2014,(9):24-24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之理,至大、至博、至精、至微。《易·系辞》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就是说,自然万物不管怎样多彩纷呈,也不管它们怎样各司其职,遵循各自的节律运动,最终都归于“高度统一自然场”之中,法于自然之道。“易有太极”之理,“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中心所在也。练拳要领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把握太极“高度统一”的思想。目光平视前方,把两眼意念收回到百会,调身(就是身体直立端正,唇闭,轻合上下齿,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功效。强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的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其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特点,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的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  相似文献   

6.
守气为根基     
颜予生 《武当》2003,(7):55-55
“松、静、自然”是内功入门要领。松者放松之意,只在放松全身,利于感应各部位变化。静是思虑的安静,无思无想,才能感应并觉知各部位的不同变化与状态,气血的正常状态、运行,不思善恶是非的本来状态。自然是指平常的不加思  相似文献   

7.
一、概略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的伸缩旋转动作,极为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陈鑫《太极论》曰:”打拳须明缠丝劲,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不明拳。”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各随各经络运行。”拳谚讲:“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充分说明太极拳”缠绕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舒畅经络之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克禹 《武当》2008,(2):18-19
“虚领顶劲”是太极拳的十大要领之一,也是十大要领之首,举目之纲,太极名家都视这一要领为关键要领,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更是把“虚领顶劲”摆在首要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杨澄甫先师还对“虚领顶劲”之“顶”,作了具体解释,“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那为什么先师杨公把“虚领顶劲”这一要领看得如此重要?其内在原因究竟在哪里?本人结合自己习练太极拳三十五年之实践,试从生理学、经络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9.
练习太极拳对五脏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13-314
太极拳根据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学说,创造和具有一整套锻炼方法和动作要领。通过长期系统有恒地锻炼,使脏腑、经络、气血之间协调配合,阴阳互补,使体内精足、气畅、神旺,从而达到强心养肝,健脾补肺,固肾益脑,调气和血,练性怡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身体放松的运动”和“增强体质的运动”是2002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的新学习指导要领中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作为“促进身体的运动”取代原来的“体操徒手体操”而引入日本体育科教育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当前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的一个突出特点。从目前出版发行的许多关于新学习指导要领的论述来看,“身体放松的运动”可以理解为“根据对身体活动的愉快体验,以达到使自己和同学心情愉快、调整身体并能够同同学进行丰富交流为目的的运动”①。“身体放松的运动”这个词最初是在1998年7月的教育课程审议会答辩中被使用的②,至于…  相似文献   

11.
武术气功的功效为:静动双修,以静养气,动以练力,上虚下实,以势运气,以气催力,内走经络,外练筋骨,力随气生,以气血滋润全身,使精力旺盛。气功养生家认为:“练气功可以调身(体态),调息(呼吸),调心(神经)”。以气疗病,增强自己内脏功能的免疫力、抵抗力、修复力,亦以功代药,提高自身体质,替他人祛邪扶正的能力,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校体育的《学习指导要领》与我国学校体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原则性规定了对体育课程内容要求,但日本与我国相比其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放松身体运动”的内容及要求。从1998年到1999年,日本文部省修订了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并于2002年和2003年分别实施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新的体育《学习指导要领》。新的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中,强调身心一体化,密切体育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所以把过去《学习指导要领》中的“体操”部分改成了“增强体质运动”,并把增强体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放松身体运动,一部分是提高身体素…  相似文献   

13.
张全亮 《武当》2024,(1):4-6
<正>太极拳不是一拳一脚的运动,也不是疾速有力的运动,更不是刚猛剧烈,怒发冲冠的运动。它是一种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以身助神,以神领形,经络、气血、脏腑无微不至的贯穿运动;是一种心平气和,上善若水的心意运动,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头脑功夫,是实用意念拳。  相似文献   

14.
一、运动保健按摩的含义保健按摩师利用各种按摩手法为主,利用外部物理性刺激为辅,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及神经系统功能,调节运动者的心理状态和运动机能,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称为运动保健按摩,又称为运动按摩。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运动员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对两组对象(运动员组与大学生组)进行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员在定量运动中和定量运动后,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其变化机理与太极拳运动调心、调息、调身,以及该运动对机体血管机能和调控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里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身、调吸、调心是健身气功锻炼的三个基本要素,简称三调.养生也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健身气功调身、调吸、调心的特点出发,运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讨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证明,健身气功三调内涵丰富,对于调养身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①调和阴阳,启动全身。提高免疫力。根据《黄帝内经》经络“行血气,营阴阳”的理论,可知经络有运行全身气血,滋养器官、组织、细胞,网络脏腑肢节,联系五官九窍,双向传导信息,自动调节体内各种功能的作用。通过通经络、调虚实,可使人体内外相通,营卫周流,从而使人体健康的关键——自然生命之本得以阴阳和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学习效果显著的篮球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日本在新颁布的体育教学指导要领中,强调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喜爱运动的资质和能力”。这是指对运动的关心和自我运动的愿望,和同伴友好合作,体会各种运动的乐趣的能力,运动技能。在球类运动中,掌握“技能”、“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在生活方式中应用体育和  相似文献   

19.
史智泓 《武当》2023,(3):51-53
<正>《西游记》是一部演道之作,丹道修炼的诸多理法口诀都在里面。三调是调身、调心、调息,是修道的基本法门。现在有很多学者在参研《西游记》的修大道之奥妙,笔者不揣鄙陋,今从《西游记》内容里摘要浅论之,以见《西游记》演道之广大。先说调身,调心。《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写道:“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这是孙悟空的自述。  相似文献   

20.
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运动对健康的意义:“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只有适度运动才能增进人体的健康。所谓适度运动就是使人体的各种机能处于最适宜的运转状态下的运动。按照中国医学的解释,只有在上述状态下体内的气血运行才能畅达,各个器官的机能才能协调,从而使人体保持最佳健康状态。适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又被发达国家千百万寻求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