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开展活动,使活动所蕴涵的个体真正与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新课改后设置的一门对于儿童品德养成、价值观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但在小学中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教学需要,以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执教能力为已任,把该学科纳入教学范围,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知识的讲授、训练,提高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社会实践类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并根据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本文立足于新一轮课改中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新课改后设置的一门对于儿童品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但目前小学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口语课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教学需要,以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执教能力为已任,把该学科纳入教学范围,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知识的讲授、训练,提高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现代化课程理论把环境因素作为儿童德育教育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以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为设计思路,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部分教育内容为依据设计了本《德育棋》。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 ,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现代化课程理论把环境因素作为儿童德育教育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我们以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为设计思路 ,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关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部分教育内容为依据设计了本《德育棋》。它采用了在教学中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  相似文献   

7.
小学是学生与社会早期的接触点 ,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品德的陶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所以健康教育课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卫生知识 ,指导学生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过程的变化 ,认识和理解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要素 ,学习一些调控自己身心健康的必要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身心健康 ,增强意识 ,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进步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  相似文献   

8.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既是当下课改倡导的一种理想境界,也是学生实际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走向盖源于此。我认为,小学社会教学只有切实把握“三重三实”策略,亦即重经验唤醒,再现学生生活实景,重探究引领,激活学教实态;重氛围营造和情境创设,关注学生发展实情,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一、重经验唤醒,再现学生生活实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尽可能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近乎自然的状态下,唤醒学生色彩斑斓的生活经历,实现学生生活的“实景再现”。这种自然再现,其实也是课堂教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育,使语文教学呈现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与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课程目标相去甚远。因此,转变现行语文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是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挑战 ,也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特别是实验区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中创造性地发挥作用 ,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 ,这里试从课程功能转变的角度谈一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问题。课程改革目标中强调指出 :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品德 ,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形成。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存在。一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缺乏主动性,教学内容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教学效果并不显著。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成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象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的交际活动中,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出发,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出发,科学地、有序地、清晰地定位了口语交际,使之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探究性学习,共同构成了课程的目标体系,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理念,并强调本课程教学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生活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既包括人们所做的、所追求的,也包括人们怎样活动和接受活动……”儿童是生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需要生活的实践,教育是流动的活水,适应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社会的变迁,探索生活的发展方向,在探索创造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休养,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要让他们明理,重在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标》提出的生活德育理念、价值取向理念、尊重儿童理念和意义建构理念,是课程的精髓所在。它既是教学设计的理论柱石,又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这门综合课程要求教师打破课堂教学常规,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大中小学课程之一,是学校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对学生进行体质(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与人类智识和品德的教育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在按照社会的理想方式,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丰富创造才能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体系中起着独特和巨大的作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体育作为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按照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倡导课程综合化,强调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本文以品德与社会和数学学科为例,谈一谈小学数学学科和品德与社会之间的有机整合。一、“学科整合”的概念所谓“学科整合”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原有分科和学科知识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各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使教学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识系统结构,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益,其目的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二、学科教学理念的整合 (一)学科教学理念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