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洲 《地理教育》2015,(Z2):117-118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找到最适宜的介入点,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如图1)。  相似文献   

2.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维果斯基指出,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与儿童在成人和同伴帮助下完成任务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成为现实的水平,儿童在成人和同伴帮助下完成任务的水平成为潜在的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潜在水平向现实水平的不断转化,并不断创造新的潜在水平。支架式教学正是要为学生搭建支架,构建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链接,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  相似文献   

3.
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教学的最佳期,超出“最近发展区”之外的教学和降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低效的。由“最近发展区”衍生出的一系列新教育模式比如支架式教学、互惠式教学、合作性教学、情景性教学对现有中小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这里,“支架”是一种比喻,描述的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幼儿以“学”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是“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以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支架式教学把成人支架儿童的学习的过程也看作儿童这一学习主体自身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支架理论的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找到最适宜的介入点,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在欧共体“远程教育和训练项目”中,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一些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思想发源于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学生的认识至少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就是“最近发展区”,它是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建立住学生的第二水平之上,这也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文华 《地理教育》2015,(Z2):27-28
一、支架式教学的含义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而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性教学为依托和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源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有教师帮助下达到的水平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使学生的发展水平一步步向上攀登。支架式教学如何运用于自然地理教学?笔者以中图版必修1“三圈环流”为例,结合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支架”原意是脚手架,现在是教育学上的一个隐喻,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得到的帮助。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重叠区域。提供学习支架就是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获得发展。写作支架,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言语脚手架。  相似文献   

9.
“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一种教学形式,即教师通过搭建“支架”(铺垫),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障碍,通过“支架”(铺垫)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我们教师重视观察和反思,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让教学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但是,如果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衡量当今科学课堂,存在的疾患足以令人警醒。在多次的观课调研中,对其间的所见所闻感触颇深,略举几个实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