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乡村学校在文化特征、文化氛围、文化追求和文化取向等方面的现实状态与城乡文化一体化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也与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文化诉求相背离,其表现出的高期望与高压力的文化危机又与安于现状的文化情结相对立.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以学习型学校建设为着力点,以特岗教师工程为切入点,立足乡村学校文化再造与更新,促进乡村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适应,以求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趋势,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与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低的地区的农村学校布局,就地城镇化的农村与迁移城镇化的农村的学校布局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新农村建设的学校布局必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程度相协调,使高效益和高质量与教育公平相结合,通过提高乡村教师质量、收入和教学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城乡教育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它蕴含着乡村学校本土化改造的深意,本土化成为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首要选择。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表明,乡村学校文化在不同时期由于本土化程度不高而不同程度地陷入发展困境。鉴于此,在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要加强乡土性凝练、开发校本文化、健全转型机制、开展创新实验,以促进乡村学校文化的本土化提升。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乡村学校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学校要坚持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乡土文化特性和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当前乡村学校文化存在着升学的意向追求与现实可能,片面教学与完整育人,移植城市现代文化与传承乡土传统价值,离乡脱农与留乡为农,发展普通教育与提供职业技能的困惑与纠结。乡村学校文化要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原则,明确新的价值取向:提高乡村学生基础素质与培养合格公民,培育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满足其多元发展需求,服务于城乡教育与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其基本思想启示是:我们要有奉献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和活的方法,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对青少年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引领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应当在审视农村学校功能的基础上,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教育来推动农村社区发展;开发农村文化资源以及农村学校服务社区的功能;不断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推行多元化办学模式;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系统工程的重大部分,其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在其中尤为重要.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重视文化建设,促使城乡教育文化特别是农村地区文化的变迁,改变二元发展的文化环境.重点应该加强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以共同的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为核心形成新文化,并加强文化核心价值的符号表征,利用建筑、服饰、标识、口号、仪式等多种符号使文化的核心价值得以强化.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应当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乡学校布局过程中存在片面注重规模效益、过度开展撤点并校的问题,加剧了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衰落,动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文化根基。布局问题背后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等问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地区差异巨大等客观因素。当前应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观,研究制定科学的布局标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陶行知先生关于建设活的乡村教育的基本思想及其启示;我们要有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要有“活的乡村教师”;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  相似文献   

10.
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其核心是以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以纠正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的脱节。今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某些思想对于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结构的视角来看,学校文化由核心的观念层、中间的制度层和表面的符号层构成一个同心圆结构,三个层面的动态转化反映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机理。当前,乡村学校文化结构在三个层面存在共性难题。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可利用本土优势,通过规划发展愿景、重塑观念层文化、创新制度层文化和彰显符号层文化等方式,创建新型文化体系,积极推进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邹平教育模式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践行,其实质是一场乡村文化重建的尝试.它促进了知识分子由城市向乡村流动,抑制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缔造了以道德精神为基础的新的乡村文明,对当时乡村学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当前乡村学校建设要突出知识分子的引导功能,重视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道德精神的辐射与熏陶作用,彰显邹平教育模式的现实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以其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上,追求城乡、工农业、知识分子与农民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时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我国发展城乡教育关系的新的价值追求。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生模式,其生源具备"双二元"人口学特征和"二元共存"的文化学特点。基于此,未来科技城学校在"文化关怀"价值引领下,统筹城市和乡村二元文化的教育优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积极建构文化传承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技术实践中心、艺术创作中心等五大中心,全面打造特色的文化体系和竞争力,在满足城市和乡村学生差异化和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学校文化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还存在着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异化、建设主体薄弱以及与本土文化相脱离等问题。需要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校本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改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惑。其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工资待遇不高,职业满意度低;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职业幸福感偏低,离职意向水平较高;精神生活贫乏,教学文化呈现惰性。当前改善我国乡村教师境况、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提高乡村学校教师配置比例,减轻乡村教师的工作压力;认真落实绩效工资,增加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提高其职业满意度;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完善乡村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8,(1):51-54
在新农村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对空心村进行整治,实现乡村空间的重构,改善人居环境,并且缩小城乡差距,这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其建设实效。  相似文献   

18.
城乡文化一体化与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乡村学校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当前乡村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应有的文化担当。面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乡村学校逐渐迷失自我,陷入尴尬的文化困境。坚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立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乡村学校一定能走出文化困境,培养出具有文化担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9.
城乡教育一体化: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教育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城乡之间文化鸿沟的消除和城乡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视角有助于克服以“分别看待城乡教育”的方式讨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吊诡思维方式。中国的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具备“一体化”的基础,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二者的区隔。依赖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可以形成城市和农村“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共处的守则”——“现代中国文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在“现代中国文化”这一平台上重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用普世价值和地方特性相统一的文化内容、以宽容和对话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既体现本文化特质又能理解、尊重异文化的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发展目标,相较于传统“单数质量”式乡村教育发展过程而言,高质量发展涉及的是“复数质量”式教育振兴所形成的“大质量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教育议题上从乡土建设走向高质量乡村振兴、在教育空间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教育文化上从“离农”走向“为农”的整合。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更加注重“育人”“终身”“智能”“质量”等内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助力乡村社会整体性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此,应通过构建城镇村一体化教育体系、打造数字化乡村教育链、培植乡村师生文化自信和认同等路径,加速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