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互相阅读、互相批改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作文审美和作文技巧,减轻工作量。在作文互阅互评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分组制表,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从教师指导、批改形式、批阅内容、批改汇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互阅互评活动措施,分析互阅互评作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从而逐步提升互阅互评的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占用了语文老师的大量精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学生对批改结果的漠视,作文批改所达成的效果低微或无效。或许我们应该思索我们一贯的"学生写,老师改"的作文批阅过程的症结,这种"累己而不益人"的低效做法应该尝试着有所改变了。模式一:自荐式批阅自荐式批阅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能代表自身最近写作水平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  相似文献   

3.
作文批改是一项低能繁琐的批阅工作。本文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自评、互评、师评的三步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同时解放老师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龚正求 《学周刊C版》2014,(8):167-167
作文批改是一项低能繁琐的批阅工作。本文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自评、互评、师评的三步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同时解放老师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秦彩芳 《成才之路》2012,(23):87-87
当前,作文批改似乎成了压在语文教师肩上的一座大山。怎样才能把老师肩上的这座山搬走,不仅要发扬愚公精神,还得另辟蹊径——引导、发动学生互批作文,就能批出一片新天地。一、下放"民间"——批改"平民化"批改作文一直是老师的"专利",如果批改作文能从"庙堂"进入"民间",学生自己也能品尝为人师的滋味,孩子们怎能不喜悦,不激动呢?但学生的语文功底参差不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海霞 《阅读与鉴赏》2008,(11):46-46,45
在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常常是作文本交给老师,老师批阅之后又发到学生手里,学生看完老师的评语,就意味着此次写作活动已经结束了。  相似文献   

7.
面对作文批阅,很多老师都感觉头痛,因为无论老师如何用心写评语,学生都很少在评语指导下修改作文。究竟该如何做好作文批阅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一、"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二十世纪90年代,我县形成了"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两段"指的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批语必须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自然段评价学生本次习作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做规范了教师习作指导,避免了指导漫无目的、全面开花、指导没有针对性的弊端,起到了  相似文献   

8.
张培永 《考试周刊》2014,(96):64-64
<正>新课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自主批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让学生自主批阅作文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让学生自主批阅作文,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作文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均衡分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整体、个体的作文情况,就  相似文献   

9.
徐壮志 《湖南教育》2002,(17):53-53
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作文批改工作呢?我们不妨采取“师评”、“互评”、“自评”三者有机结合的方法。做到每篇习作有三种分数、三种评语,即师评分、师评语,互评分、互评语,自评分、自评语。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批改需分三步走。教师的指导性批阅。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能作精批细改,只能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出指导性批语:书写,语言,结构,选材,主旨。给出评语后,还应打出师评分。计分也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标准:书写5%,语句10%,结构20%,选材30%,主题35%。将主观性很强的作文评分尽量客观化。通过这样的指导性批阅…  相似文献   

10.
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作文赏析"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作文赏析"就是教师批改作文以后的讲评,其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能爱上写作,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创作。它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讲评,也可以是师生互评,或者是学生互评。  相似文献   

11.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取得怎样效果的重要判断之一,可它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一般做法就是全批全改。由于学生增多,作文批改量加大,结果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即使老师精批细改、呕心沥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的作文,可是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对当时作文的印象已经淡薄了,多数学生连看都不看,更不认真仔细地研究,教师再进行评讲,劳而无功。这种由教师单向作精批细改的传统方式,收效低微,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呢?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作文教改实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改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作文的批改问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一般说来,作文批改的方式有三大类型:老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改。一、老师批改此种类型有四种方法:1.全批全改。全批全改是老师改作文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具体毫无遗漏的精批细改,有眉批、旁批、总批(评语)、得分,且有一套系统的为学生所理解的圈点批注符号。这是老师最投入、最费力的一种批改方法。好处是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了解学生作文心理的每一个细节,给学生的指导也最深刻、最具体、最全面。缺点是老师的精力有限,长此以往,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享受,是一种沟通交流,更是一种自我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合适的作文导学案,在导学案的支持下,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中,使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获得作文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并进行示范修改,然后再指导学生互改互评。  相似文献   

14.
“作文不厌百遍改”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瓶颈。首先,学生不知道改什么;其次,不知道怎么改。这一切的根源在我们老师的作文批改方法。传统的作文批改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老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批阅打出分数指出优缺点,写出“选材典型”、“叙述生动”或“内容空洞”、“中心不突出”之类的笼统评语。对于老师费心费力圈点批注,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关心得了多少分,至多再改几个错字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与讲评,传统的做法不外乎全班批阅、抽查批阅、面批面改、学生自改互评等方法。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全班批阅和抽查批阅,因师生未直接交流,评完后学生不见得细看,以至于效果较差;面批面改因直接交流提高,效果有提升,但耗时较多,不能大面积使用。学生互评互改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但由于高三时间紧,又容易流于形式。显而易见,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在高三紧张备考的情况下,都有明显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教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教师通过批改,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作文教法,又可收集素材对作文进行讲评。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对于作文评改更多集中在批改的形式方面,而对具体如何批改,一直以来鲜有规范性的条文。按照高考评分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作文评改单,可以提高教师批阅讲评作文的实效性,减轻教师的作文批阅负担,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考场作文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心、尽心的批改,是作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的批改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然而,毋庸讳言,在很多的时候,很多学生在拿到老师批改过的作文本子之后,特别关注的只是所得分数的高低,而对于老师的批改意图,不愿、不会、不能真正用心去领会。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自评、互评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读了兰瑞平老师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高中生周记、作文互评指导》(本刊2002.8)以及《自主互动,认真互评》(本刊2003.2)后深有感触,也忍不住想把笔者的一些所谓“经验”谈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新课标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平等、民主的思想。”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我曾经感到茫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一本《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漓江出版社),其中魏书生老师在“作文教学篇”中谈到了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具体做法,对我很有启发。魏老师要求学生从十个方面给文章(主要是记叙文)写…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评改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不少教师依然沿用"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殊不知,这种评改方法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打击了学生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兴趣。所以,改进作文评改的方式,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率,迫在眉睫。我们不妨采用互评互改式作文评改方法,通过学生互评交流、教师再评、学生修改、学生再评交流、教师对比再评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