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2.
2014年新片《上帝未死》虽然拍摄手法草率拙劣,并行线索缺少关联,但反映的核心问题仍然触碰了社会神经:到底有没有上帝?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灵了,上帝自然是存在的;不灵,那是因为心不够诚。因为命题证伪的困难性,成了全世界所有宗教甚至邪教的普遍伎俩。在黑格尔看来,人终究是需要一个心理归属的,上帝之死留下的真空必须由独立精神的确立来填补。这种说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考证遥相呼应:人在困境中总会产生心理诉求,而臆想的上帝恰恰能满足人们几乎所有的合理要求,这就是上帝存在的理由与“证据”。  相似文献   

3.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对死亡的刻画闻名,尤其是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他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5.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引发了文论界对文学传统的反思,作者的权威面临挑战,读者获得了新生,文本也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旨在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罗兰·巴尔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理论背景及其对作者、读者、文本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8.
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这种等级规定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死的称呼也是有较严格等级区分的,但是在古籍中具体使用时,我们发现又不十分严格。本文试图以《左传》一书为研究对象,探讨《左传》对于“死”类动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0.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之死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文本中的死亡话语表现在草原场景、红卫兵情景和伊斯兰教宗教语境三个方面。他的英雄之歌是在依恋着英雄、追寻着英雄、怀念着英雄的时侯,再一次为英雄的引吭高歌,这高吭是激昂的赞歌,也是感伤的挽歌,更是张承志与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之梦的庄严告别。  相似文献   

13.
如何面对死亡,既有人的本能使然,又受其化的影响,它是民族的死亡化和地域民俗中的死亡观念等多重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死亡认知与心理认同。小牛的《上路谣》通过叙述某地丧葬习俗里唱送过程中所蕴含的心灵抚慰性和化审美性,给我们建构死亡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野,即在尽可能的美中,涵咏、玩味、领会、参悟生命之中诗意的生死栖居。  相似文献   

14.
死亡伦理研究刚刚兴起,相对而言环境伦理已较成熟,我们可以受后者的研究思路启发来探求前者,立足存在的人类在自然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便产生了环境伦理,立足在世的人类在死亡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对应有了死亡伦理.在从出生到临终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无时不能缺少对生命的伦理关怀,甚至生命的终止(死亡)之时或死亡之后,这种伦理的关怀仍在我们关注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15.
Your pet's name won't get you into your email anymore.Here's how you'll protect your data online in the future. Saeed Khan/AFP-Getty Images [1]Are passwords passe? It's starting to seem like it.Everybody hates them,and nobody can remember all the ones they've created.  相似文献   

16.
林中之死     
一只格莱姆斯家的狗倏地跳离狗群,开始撕咬老妇背上的口袋。如果狗果真曾经是狼,这只一定是狼群的首领。它做什么,其他的也都跟着做。  相似文献   

17.
林中之死     
我目睹了一切,目睹了雪地上的椭圆——狗踩出的,像个微型跑道;目睹了男人们的重重疑惑;目睹了那裸露的青春依旧的洁白臂膀;也听见了人们低声的议论。  相似文献   

18.
对死亡的探究 ,是许多作品的主题。本文旨在探讨两位女诗人对死亡的思辩。  相似文献   

19.
林中之死     
如果可能,老妇得赶在天黑前回去。狗紧跟在她身后,嗅着她牢牢背在背上的沉甸甸的米袋子。来到小镇边缘,她在一堵篱笆前停了下来,用特意放在衣袋里的绳子把背在背上的口袋捆好。这样背起来轻松些。她两臂酸疼,翻篱笆的时候很艰难。有一次,她掉了下来,摔在雪地里,几只狗摇着尾巴围着她团团转。她得费很大劲儿才能站起来,好在她成功了。翻篱笆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