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 ,是梵语“禅那” (Dhy仭na)之略称 ,意为“静虑”、“思维修” ,它不同于一般哲学上的范畴 ,而是佛教的一种修养实践活动。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修习的方法 ,而在佛教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因而成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的“定学”中最大的一种 ,通常把“禅”与“定”合称为“禅定”。所谓禅定 ,即是通过精神的高度集中 ,观想特定对象、摒弃杂念 ,以臻明镜般的宁静、空纯状态 ,同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 ,以泯灭主与客、今与来、可能与现实的对峙。佛教的一切内心修习的实践活动 ,几乎都伴随着禅定而进行。佛祖释…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3.
普慧  刘灏  张勇  赵永娜 《文教资料》2020,(7):169-170,205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留学生不仅成为高校的重要群体,还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对象.基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三全”育人思路的指导下,本文探索并提出以留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协同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校内校外联动化的“三化一体”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为高校留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实践参照,提高留学生育人实效性和感染力,最终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和“学有所长,身心健康,对我友好”的留学生目标.  相似文献   
4.
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惠能卒后,盛唐和中唐的三位著名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其作了碑铭,扩大了惠能在盛、中唐整个知识界上层的影响。王、柳、刘的三碑充分揭示了惠能禅的特点。同时,王、柳、刘的文学创作又深受惠能禅的深刻影响,构成了禅与文学密切联系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5.
从佛典文学看佛教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女性观不仅涉及佛教队伍中大量的女尼问题,还反映了佛教如何看待整个社会的妇女问题.早期佛教悲观厌世,以生活为牢笼,以涅槃为解脱,提倡"无生",视性欲和性行为为大罪,将其列为一切戒条之前列.而作为生育和生命力象征的妇女,就被当成"性"和"欲"的化身,淫逸、放荡的源泉和邪恶的标志.小乘佛教认为"为女人不得作佛".大乘佛教虽也在一定程度继承了小乘佛教的女性观,经典在与日俱增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洪流的猛烈冲击下,给女性相当高的地位,即使女性为淫逸之源,但只要接受佛教之开化,照样可以悟道成佛.这种抬高女性地位的观念除了与男女平等思想有关外,又与天竺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巨大惯性,有着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普慧 《华夏文化》2006,(3):21-2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团结一致和谐共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愤向上、自强不息的内动力和原创力的源泉。 民族精神在历时性的特质上,往往与宗教信仰粘连在一起,构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指导着该民族的生活、思维方式,支撑着该民族不断进取,引导着该民族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
<正>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不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所有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即便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普通高校在这样的契机下,自然担当了培养社会需要应用型的舞蹈普及人才的重任,而普通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舞蹈教学基本模式仍然存在,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更主要的是,传统的民间舞教  相似文献   
8.
普慧 《中国文化研究》2006,14(4):138-147
弥勒与弥陀信仰是整个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派别,二者均产生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思想起源得更早一些,可能在原始大乘时期。从语源和语义考察,二者都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文化原型。佛陀造像兴起之时,弥勒造像亦随之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印度、东北波斯、中亚及西域地区;而弥陀造像4世纪前无见于上述地区,4世纪以后却在中土兴盛起来。汉译佛典中专门宣讲弥陀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似比专门宣讲弥勒兜率净土的经典成熟得要早,两晋以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在弘法和传播的过程中 ,为了吸引和教化芸芸众生 ,允许宣讲者采用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形式、方法和法门 ,佛教把这些手段统称为“方便”2。佛教对这种“方便”极为重视 ,《法华文句》卷 3云 :“又方便者 ,门也 ;门名能通 ,通于所通 ,方便权略 ,皆是导引 ,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 ,功由方便。”就是说 ,众生的度脱和对佛教真实根本的认识 ,其功劳都在于方便。离开了方便 ,佛教就无法向广大众生展示其诱人的魅力。然而 ,在佛教初期 (即小乘阶段 ) ,对“方便”的运用是有限制的。据说 ,佛陀及部派佛教时期的比丘 ,学习佛教教…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