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线索-靶范式探讨大学生在不同情绪条件下对各种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实验采用3(情绪状态:快乐情绪组、悲伤情绪组、愤怒情绪组)×3(性质:正性情绪图片、中性情绪图片、负性情绪图片)×2(线索类型: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混合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正性图片存在线索提示效应,而对负性图片和正性图片出现了线索-靶子范式中常见的返回抑制现象;快乐状态下被试容易过分地关注正性图片,存在注意解除困难;悲伤和愤怒状态下被试容易过分地关注负性图片,也存在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2.
采用空间线索任务,以身体攻击图片和表情图片两类实验材料,对暴力游戏玩家的注意偏向机制及其时间进程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暴力游戏对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玩家对于他们所熟悉的身体攻击图片,在线索仅呈现100 ms时即产生对攻击信息的注意警觉,在500 ms时该注意偏向消失;对于表情图片,暴力游戏玩家在线索呈现500 ms时表现出对负性表情和愉快表情的注意回避,在1 250 ms时注意回避消失.从而表明,暴力游戏经验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的改变有关,且这种改变依赖于刺激内容及加工时程.  相似文献   

3.
返回抑制是指当线索和靶子出现的时间间隔大于300ms时,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长于非线索化位置。返回抑制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关系近年来很受关注,空间工作记忆的痕迹强度和容量负载对返回抑制的大小有很大作用,并且返回抑制与空间工作记忆既相互竞争注意资源又会彼此影响,通过对不同研究进行对比从而对返回抑制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返回抑制作为被研究对象,其实验过程一般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线索呈现阶段、间隔阶段和反应阶段.我们总结以往的众多研究发现,反应阶段的任务需求的变化跟线索呈现阶段的各因素一样也会对返回抑制产生影响.任务需求可细分为任务的难度、任务的对象和任务的反应形式,它们对返回抑制的时间进程有影响,有时也会影响返回抑制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在情绪标注的研究中,存在着情绪标注是增强还是抑制了情绪的争论。实验1以负性情绪图片为材料,分别在实验条件和预期条件下,比较了情绪标注和观看情绪刺激后的主观评定。结果发现,在预期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比观看时对情绪刺激评定的情绪强度更高;而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比观看时对情绪刺激评定的强度更低。实验2以正性情绪图片为材料。分别在实验条件和预期条件下,比较了情绪标注和观看情绪刺激后的主观评定。结果发现,在预期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比观看时对情绪刺激评定的情绪强度更高;而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在情绪标注时和观看时相比在情绪刺激评定上没有差异。研究表明被试认为情绪标注会增强情绪,而在实际进行情绪标注时会抑制情绪,尤其是在负性情绪时。  相似文献   

6.
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以眼动和手动反应的方式,选定SOAs下注视点线索和靶子亮度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眼动反应方式下,仅有注视点线索影响IOR;而手动反应方式下,仅有靶子亮度影响IOR.这表明:不同反应方式下IOR的产生机制不同;同时也为IOR中同时存在注意抑制成分和反应抑制成分的双重机制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就对情绪做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在学习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考察了在算式以及言语两种不同分心任务情况下,任务对被试情绪分散的影响。实验的结果为情绪调节提供了新的依据。研究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室研究,采用2(算式任务,言语任务)×2(中性情绪,负性情绪)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被试在观看完中性、负性图片后完成一个分心任务,然后进行情绪评级。实验表明,两种分心任务都能够对情绪图片的分散有影响,相比较下,算式任务的分散效应比言语任务更大一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任务完成正确率得出,负性情绪不利于被试进行任务判断,在做出判断时需要更长的时间。由此提出,当人们在感觉到压抑、郁闷等负性情绪时,除了可以在户外活动,还可以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习题或看一些有趣的书,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负性情绪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分散,情绪也通过这些方法得到有效调节,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实验一采用情绪自评量表,对从互联网上的图片情绪库进行筛选,选出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情绪图片作为诱发情绪的刺激材料.通过自评量表考察情绪图片诱发的男女差异.实验二采用n-back实验范式,使用情绪图片来诱发被试的不同情绪,通过考察不同情绪下,男女被试对于不同工作记忆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来分析不同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以及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选取30名大学生对动、静态呈现的面孔表情图片进行性别判断,研究动、静态呈现的面孔表情对面孔性别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时结果出现了图片性别和图片情绪的交互作用。男性面孔在不同情绪下的反应时长短依次为:积极>中性>消极;女性面孔在不同情绪下的反应时长短依次为:积极>消极>中性。正确率结果中也出现了图片性别和图片情绪的交互作用。判断消极情绪时的男性面孔正确率比中性和积极情绪时的正确率高;判断中性情绪时的女性面孔正确率比积极和消极情绪时的正确率高。该结果说明:面孔表情信息影响性别信息的加工,且因男女性别信息而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0.
负性情绪性记忆大多是一些给个体带来痛苦的记忆,对于这些记忆能否有意遗忘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负性情绪记忆有意遗忘的本质就是负性情绪记忆的主动抑制.不管是定向遗忘还是压抑遗忘研究都发现负性情绪影响记忆抑制,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是促进还是损害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并且都能获得脑机制研究结论的支持.将来应进行负性图片与负性词有意遗忘的比较研究,负性情绪记忆有意遗忘提取阶段的ERP研究以及定向遗忘与压抑遗忘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设置情绪启动和语义启动两种情境,欲从两种启动后个体的认知偏向改变的角度对小学儿童情绪启动与语义启动效应进行直接比较.实验材料中的启动刺激为集表情信息和性别语义信息为一体的面孔图片,并对两种信息强度进行匹配,靶刺激为模糊面孔图片.选取三年级儿童共40名,让被试完成 SOA 设置为250 ms 的偏向判断实验.结果发现:在同样强度的情绪信息和语义信息启动条件下,基于各自优势的偏向判断任务,情绪启动的表现很典型,出现了与启动刺激一致性的情绪偏向.该结果说明,情绪、语义启动后对认知偏向的改变不仅仅由启动刺激的情绪信息和语义信息带来,同时也受到个体自身偏向的影响.启动刺激的情绪效价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加工,并且属于自动激活的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2.
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症患者或高特质焦虑者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对所加工的刺激不是同等程度地分配注意,而是根据刺激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对与威胁相关的刺激产生注意偏向,也就是优先加工威胁性刺激,对威胁性刺激加工效率高。以往对焦虑者注意偏向的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范式有:点探测范式和线索-靶子范式。研究的主要被试有:焦虑病人、社交恐惧障碍者和焦虑状态的正常人。选择的实验材料主要是:携带威胁信息的词汇和图片,其中图片主要是带有不同情绪的面孔图片,并以生气的、愤怒的为主。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焦虑者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及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以63名大学生为被测试对象,采用不同情节的电影片段为情绪诱发材料,选取了表达消极、积极和中性情绪的中文词各40个(共120个)为测量被试注意偏向的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在愉快、悲伤和平静三种情绪状态下,对负性、正性和中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个体在悲伤时对负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在愉悦时对正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而平静时对三类情绪词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索心理一致感对情绪记忆的影响。随机选取8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有偿被试参与实验,通过心理一致感量表中文版(SOC-13)对被试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进行测量,并根据问卷得分将被试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情绪记忆通过行为实验测得,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在学习阶段,被试需要对135张图片(A套或B套)进行效价和唤醒度的评定;在测试阶段,A、B套均会出现,被试需要判断这些图片是否之前出现过的图片,并作出相应的按键反应。结果表明个体对正性刺激和负性刺激的辨别力均大于对中性刺激的辨别力;心理一致感低分组个体对负性刺激的辨别力比高分组个体更大,且男生对负性刺激的辨别力比女生更大。可见,心理一致感对情绪记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负性刺激上,心理一致感越高对负性情绪的记忆越差。  相似文献   

15.
独立思考被普遍认为有助于锻炼学习能力,但线索标记、提示等辅助信息可能对学习者学习有潜在帮助。为探索多媒体教学中受助类型对学习效果的促进原理,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分别让参与在独立学习时获取工具型受助和情感型受助,开展完全随机实验。其中,工具型受助按照添加位置分内线索受助、外线索受助和综合线索受助;情感型受助按照情绪诱发性质分积极情绪受助和消极情绪受助。结果表明,内、外线索受助在不同学习环节各具阶段性优势,内线索受助适用于迁移学习,外线索受助适用于保持学习;学习者获取内线索受助时师生交互体验最佳,视觉注意最集中;消极情绪受助能激发学习者竞争意识,增强学习投入,促进新知识迁移。上述研究结论为优化多媒体教学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学业情绪体验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以大班幼儿及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共228人为被试,采用图片测试法考察了其对数学任务图片和数学情境图片的基本情绪体验,及基本情绪体验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班幼儿与一、二年级儿童对非符号任务图片有较积极的情绪体验,但三年级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消失.儿童对符号任务图片的消极体验随年级提高而明显增长.三年级儿童对讲课和解题情境的图片均开始表现出显著的负性情绪.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幼儿的情绪体验不能预测其数学成绩,而在控制了年龄的影响后,小学儿童对符号任务图片和讲课情境图片的情绪体验能显著负向预测数学成绩.研究有助于揭示儿童早期阶段情绪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数学任务.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返回抑制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是指当靶子出现在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时,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近年来,对老年人返回抑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许多进展。老年人的返回抑制无论是出现的时间还是返回抑制的量均与年轻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这种差异具有任务特殊性,显示出老年人存在某种程度的抑制缺陷。  相似文献   

18.
幼儿负性情绪的特点是形式多样,表露外显;爆发短暂,反应强烈:随境而迁,易受感染; 自我中心,自控性差.对幼儿负性情绪的调节包括即时处理和日常教育.前者有正确对待、有效引导、转移注意、满足需要、提升认知等策略;后者包括鼓励交往、培养心境、营造氛围、积极暗示等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DRM实验范武,根据ANEW词语情绪标准选取英语单词与汉语双字词为材料,考察英语语义关联词表与英汉双语混合关联词表对负性情绪诱词虚假再认的影响.实验表明:英语语义关联条件下,负性诱词的虚假再认显著高于中性诱词,情绪色彩的强度是影响本实验的重要因素;汉语负性情绪诱词的虚假再认显著高于英语负性情绪诱词、汉语中性诱词的虚假再认,且语言类型与情绪色彩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代表高低趋近动机水平的欲求美食图片和愉悦动物图片作为积极情绪刺激。运用空间线索任务,从而探讨个体的注意偏向机制,进而验证积极情绪对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在校学生为被试,采用2(线索刺激:关食图片,动物图片)×2(提示类型:有效,无效)被试内设计。研究发现:当SOA=300ms时,个体对高趋近动机水平刺激没有出现注意警觉,也没有出现注意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