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基于学生的成长视野,按照“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领域进行编排设计,在劳动教育主题内容的编排上也遵循着这样的线索,体现为个体成长视野、社会成长视野、公共成长视野三个领域,从微观到宏观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教师可结合不同领域内容的特点,进行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2.
黎君 《生活教育》2011,(5):31-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原理共同构成。在现代社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仍然充满时代的气息,对推进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建设教师队伍、创新教育体系都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广西陶行知研究会现有80个陶行知思想实验学校,在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上,做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温州市基于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推进未来教育视野下的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一是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整体设计乡村学校“12345”变革机制;二是把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从理念、资源、结构、空间等方面系统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三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初心,以项目化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尤负盛名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新思潮冲击及信息技术迭代的影响下,“生活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生活·实践”教育便是在“生活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章从“生活教育”进行溯源,阐释“生活·实践”教育的发展路径,并对“生活·实践”教育的践行路径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教育所遇困境提出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5.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郑金洲撰文指出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校本”正在开辟着教育的新纪元 ,使教育界内外都深深关注学校生活 ,关注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要转向“校本”,主要有四方面的理由 :(1 )理论与实践间的脱节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学校实践 ;(2 )学校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被纳入人们的视野 ;(3)学校的复杂性使“校本”层面日益凸显出来 ;(4)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与办学自主性的逐步扩大。  凡此种种 ,都意味着 ,“校本”正悄然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边。“校本”是什么 ?它有三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人文精神?学校教育如何培育人文素质?如何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融?几年来,上海市七宝中学以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拓展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理念,并从学校德育、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等多方面构筑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实践体系。 在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愈益受人瞩目之际推荐此文,是希望引发对这一问题更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德育与生活相统一,体现教育的社会化精神。我校作为全国劳技教育示范学校,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突出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之一的劳技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该活动课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鲜明的实践性,二是强调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9.
(一) 在“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化人才”的总教育目标下,怎样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这不仅是在当前的“端正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讨论中急需求得共识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广大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实践问题。近年来,在“学校工作必须整体改革”的认识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五育”中每种教育的不可偏废性和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决心大力推进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后勤改革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大。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改革,但究竟如何改,后勤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经过近几年广大后勤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种“政府主导、教育主管、社会承担、校际联办”的后勤改革新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这一新模式的宏观体制是“政府主导、教育主管”,具体运作则是“社会承担、校际联办”。从  相似文献   

11.
“双高计划”背景下“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教法”改革。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主线、以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而混合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学习的延伸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分析和讲解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思路设计,以期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带来借鉴。  相似文献   

12.
智育概念在19世纪中叶的产生是以科学的兴起为历史背景的,这标志着学校教育的重心转向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立足21世纪的教育实际,我们可以将智育概念从横向解析为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智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智育、作为教育活动一个维度的智育三个方面;从纵向将其解析为常识的教育、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四个层次。通过对智育概念进行这样纵横两个方向的解析,我们可以揭示教育实践中的智育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的不完整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人类社会诸多教育问题的深层成因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张更庆  王萌 《成人教育》2022,42(1):80-86
1+X证书制度下的“三教”改革,是落实1+X证书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意在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蕴在职业教育类型说,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重在“书证融通”模式构建。基于教师面向1+X证书制度的胜任力不足、教材缺乏面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转化、教法缺乏基于育训结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职业院校应立足产业和教育信息技术前沿,重塑“三教”,即:教师改革,从数字化能力切入,打造新“双师型”教学团队;教材改革,从产业APP切入,建设立体化教材;教法改革,从应用场景切入,推行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趋频繁与深入,基于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显得格外重要。高校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文化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亟需改革。从提高文化交流实际能力提高的要求出发,对文化类课程采取反向设计、转变课程教学目标、改革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等措施,改变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文化交流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地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成果或产出导向(OBE)教育理念为指导,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操作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精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科学课程评价,并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以此构建地方高校操作系统一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效果稳步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和实践 ,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学习、研究陶行知的这一理论 ,对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孙纪磊 《成人教育》2022,42(1):12-15
林德曼终身教育思想缘起于社会变迁对终身教育的吁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驱动以及个人终身教育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终身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以及终身教育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形式三个核心观点,为新时代我国终身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基于此,未来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持续性”终身教育体系,营造“无疆界”终身教育生态,形塑“个性化”终身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从新工科教育所要解决的三大挑战出发,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二级学科轮机工程的新工科建设指导下,分析了轮机工程专业基础课在新工科背景下的重要性,剖析了学生知识量拓展不足、教材通用性差、课程模式单一等问题.结合大连海事大学轮机新工科课程改革实践提出"多点交互知识导入、主动求知的虚拟现实实践、去中心化考核的评价体系"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美好生活的功能方面却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教育目标的功利化趋向,使人成为远离自身的“客观物”;教育内容的无我化特点,造成“我”的缺失和遗忘;教育手段的滞后化实际,使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被“遮蔽”;教育方法的强制化取向,使受教育者自我体验能力欠缺。从对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现美好生活功能的问题分析看,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泛滥、“主知主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以及生活世界的缺失共同构成了其“缺席美好生活”的原因。因此,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其教育目标的更新、教育内容的优化、教育手段的改革及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入手,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好生活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路径选择和相关经验,对"双一流"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目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其成为继续教育领域的行业引领者、课程设计者、服务提供者和价值创造者的定位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学员提供服务的使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继续教育的愿景等都开展了探讨。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要点是转型、提质、升级,开展智慧教育与混合式教学,设计终身学习价值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继续教育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